丁仁方:大陸與南臺灣交流策略微調芻議
香港中評社8月17日發表臺灣成功大學公共事務研究中心、兩岸統合研究中心主任丁仁方的評論文章,針對大陸與臺灣南部交流提出建議,本著馬英九所提出的兩岸交流應“正視現實、累積互信、求同存異、續創雙贏”的十六字箴言,真心盼望中國大陸與南臺灣的交流能夠落實到位,真正有助於南臺灣的發展。
文章內容摘編如下:
逐漸建立與民進黨地方首長的對話與交流機制
最近大半年,南臺灣有幾位民進黨地方首長或多或少都主張與中國大陸“正面交流”,雖然中國大陸當局與民進黨彼此互信不足,可能短期內難以有較大的突破,不過南臺灣發展長期不如北臺灣,這幾年臺灣地方財政迅速惡化,南臺灣更形嚴重。地方首長都有振興經濟的龐大壓力,以期能借此提高一些地方稅收,或至少可以獲得一些企業、商家的支援,因此南臺灣民進黨首長都有“不得不”為兩岸交流加溫的壓力。在這種趨勢之下,筆者建議中國大陸應該更掌握時機突破萬難,跟南臺灣幾位民進黨地方首長,逐漸建立健全的對話與交流機制。
慎選交流的民間社團
臺灣是一個多元社會,成立社團的門檻很低,所以民間社團水準參差不齊。光以地方性社團來説,截至2010年底為止,臺灣地方性的職業團體就有10,475個,社會團體就有35,426個,合計45,903個。如何選擇適當的民間社團進行交流?未來如果可以逐步調整方向慎選民間社團,應該可以讓交流的效果更加落實。
建立精確及快速的效益評估機制
中國大陸與臺灣體制差異大,對辦活動效果的認知方式差異也大,中國大陸辦活動都會強調規模大,參與人多,代表層級高等等,但這些不一定有實質效果。再加上臺灣是一個高度“選舉化”的社會,許多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議題都會被轉化為選舉議題,最後可能會被利用拿來進行選舉操作。中國大陸深化兩岸交流的政策內容,本身就包含許多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議題,如果被拿來選舉炒作,難免會喪失原先擴大交流的美意。因此,筆者建議中國大陸對與南臺灣的深化交流,應該特別建立比較精確快速的效益評估機制,不管是跟社團交流或是跟基層民眾交流,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掌握南臺灣基層民眾的接受程度,尤其面對臺灣即將舉行的二合一選舉,萬一有些未預期的狀況不幸被過多政治解讀的話,一定要能夠及時有效的化解。
加強對南臺灣的認識與理解
臺灣的主流媒體充斥許多偏狹的“臺北觀點”,中國應該特別培養一些研究南臺灣的人才,他們最好要會講臺語、有特別課題費、到南臺灣蹲點、田野調查深入農、漁村,這些專門人員如果能夠培養出來,他們可以到南臺灣各基層去蹲點,不僅可以深入了解南臺灣基層,也可以同時扮演“和平大使”,把中國大陸發展的狀況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傳遞給南臺灣基層民眾,應該會更有打動南臺灣基層人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