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紀欣:臺灣社會改革須與兩岸和平發展結合

2011-02-12 10:28:00
來源:
字號

 紀欣。(圖片來源:中評社)


  中評社12日發表臺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的署名文章:《臺社會改革須與兩岸和平發展結合》,現將該文摘錄如下:

  馬英九于2月8日分別主持中國國民黨與臺當局新春團拜時,都指出“主計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可達5.03%,亦均強調“均富”的重要性,希望行政部門全力以赴,實踐孫中山先生與臺灣“憲法”所指的民生主義均富,讓財富分配更平均,讓貧富差距縮小,讓社會弱勢獲得更多照顧。“行政院長”吳敦義同日也三度提起,臺當局將於今年7月1日施行“社會救助法”,可望把在貧窮線以下要照顧的民眾從1.14%提升到3.68%,從24萬多人提高到85萬人。
 
  眾所週知,臺灣之所以能比歐美提前復蘇,是因為兩岸在“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下,通過ECFA、經貿合作及各項的惠臺措施,帶給臺灣可觀的經濟利多、和平紅利。今年1月起,早期收穫清單的項目開始降稅,使輸往大陸的産品已享受到ECFA的降稅優惠,出口金額也因價格競爭力提升而增加。但唯有等到出口廠商賺到錢,員工薪水上調,消費意願增強後,ECFA效應才會傳到一般社會大眾,馬當局若想快速達到“有感復蘇”目標,就應儘速開放陸客自由行,讓臺灣社會各地區各層面都能立即受惠,更應擴大開放陸資來臺,增加就業機會。
 
  馬當局此次主動強調“均富”的重要性,顯然是想對基層人民的聲音有所回應;除此,馬當局顯然已識破民進黨一心想壟斷社會改革議題話語權的企圖,而欲以正面迎擊。

  其實,臺灣因産業結構轉型,社會發展所累積的各種社會矛盾,諸如M型結構化社會形成、失業率節節上升、勞工基本工資長期被壓低、貧富差距拉大、經濟環境惡化所衍生的治安問題等等,早在陳水扁時代就已相當嚴重。只是,過去兩年多以來,在野的民進黨枉顧事實,不顧是非,把社會上一切不公不義之問題皆歸咎於“馬當局執政不力,無心改革”,“ECFA僅造福大企業財團”,反而暴露出其想以社會改革論述做為工具,再度奪取政權的野心。 

  臺灣確實有必要進行社會改革,惟社會改革必須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前提。畢竟,正因為這兩年兩岸和平發展的格局,才讓臺灣經濟快速復蘇,也使臺灣終於有了社會改革的物質基礎與客觀條件。我們要勸告民進黨,不要再凡事惡意扭曲對岸,企圖用“統獨”及“國家定位”問題製造社會矛盾,使民眾對社會改革無法産生共識互信。我們也要提醒執政黨,“不統不獨”與沒有統一目標的“維持現狀”,等同放任“臺獨”或“獨臺”思潮氾濫,導致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不斷下滑,兩岸國家與民族認同正在斷裂。
    
  我們長期呼籲,兩岸交流中出現的和平紅利應該用來普惠造福民生,馬當局應透過各種社會政策與福利措施,讓中下層群眾對經濟成長有實感,對社會改革産生共識,並從而更加關注及珍惜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當然,在這一場臺灣社會改革的運動中,民間統派絕對不能缺席。我們除將督促馬當局信守諾言,並將通過與各社群的討論,與和平發展為主題的兩岸關係相結合,形成更全面更合理的社會改革共識。(作者:紀欣,係臺灣的“中國統一聯盟”主席)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