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吳建省:用中華傳統智慧推進兩岸和平發展

2011-01-28 09:43: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菲律賓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秘書長吳建省今日在香港中評社發文指出,在兩岸和平發展與中國和平統一進程中,提升中華文化,復興中華民族,再創中華文化的高峰,給人類以啟迪,造福於世界。吳建省更表示,“我相信,兩岸中華兒女終究會用中華傳統智慧去面對,使兩岸關係持續穩定發展,實現兩岸和平統一。”

  

  全文摘編如下: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重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臺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瑰麗燦爛。它不但融合了本土各學派的精神成果,而且包容了中國各民族、各區域文化的有益成分,在中華民族近代發展過程中也受一部分外來文化。這種多元化的文化是解決世界紛爭的靈丹。當今,兩岸關係呈現出六十多年來未曾有過的良好發展勢頭。但,目前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難解決。著眼于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只要兩岸人民到中華文化的源頭尋找智慧,中國和平統一是毫無疑義的。中華文化裏的智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本文擬從中舉出五點略以探討。 

  一、發揚“重和諧,求同存異”思想,堅持“以人為本”的思維理念。本世紀二十年代羅素曾經説過,中國哲學強調和諧,西方哲學強調鬥爭。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有關和諧的思想可以追溯上古舜時代。據《書舜典》記載,舜曾要求其樂官做到:“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在這裡,和諧不僅是樂律的本質,而且應當是自覺追求的境界。對和諧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體現。《周易乾彖》雲:“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將“和”作為哲學上的概念,最早是由西週末期思想家史伯提出的。先秦諸子中,對“和”觀念多有論述。“和”是中國人幾千年來一直追求的境界。

  

  “‘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核心與總體目標。”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思想的內涵之一。發展兩岸關係特別強調將“和平發展”作為“主題”。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中國共産黨對60年兩岸關係發展規律深刻認識的結果。通過和平發展而不是通過戰爭來解決兩岸之間的紛爭與分歧,這是用以“和”為特點的中華傳統辯證思維來處理中國內戰遺留下來的兩岸關係。  
 
  《胡六點》説:“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胡錦濤總書記説:“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和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絕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絕不放棄。”

  

  “2005年2月24日,陳水扁于“扁宋會”中承諾在兩岸關係上回歸‘中華民國憲法’、‘憲改’中不涉及主權領土問題、針對‘臺獨’問題公開高喊‘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並表示逐步推動兩岸直接‘三通’,明顯表現出以放棄‘臺獨’換取大陸與其打交道的意向。而後,胡總書記發表‘胡四點’回應:‘對於臺灣任何人、任何政黨朝著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方向所作的努力,我們都歡迎’。在此大形勢下,面臨生死存亡境地的國民黨毅然拋卻以往怕被扣‘紅帽子’的擔憂,提出訪問大陸的要求。大陸在國民黨並未改變‘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立場的情況下,正式邀請連戰來訪,雙方發表‘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從此打開兩岸關係一個全新的階段。” 

  “胡四點”的這樣闡述,突顯出大陸的對臺政策是“仇必和而解”的 辯證思維。2005年的胡連會,現實了國共兩黨的最高領袖六十年後再度握手。兩岸人民以“度盡波劫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來形容之。   

  民進黨是個把“建立主權獨立的臺灣共和國”寫入黨綱的政黨,一向把國民黨稱為“外來政權”,永無休止地炒作,更突顯出它是個“仇必仇到底”,就是要破壞了兩岸的統一體。 

  國務院國務委員戴秉國的《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説:“臺灣問題事關中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涉及13億中國人民和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感情。在臺灣問題上,我們奉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決不允許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並不是針對臺灣同胞,而主要針對少數‘臺獨’分裂勢力。”這是重申了大陸自《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以來,一以貫之的主張。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