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吳瑞鈺:兩岸生技合作有大空間 等待哨音

2010-10-05 20:52:00
來源:
字號

  兩岸海協、海基會談可望於今年年底觸及生技交流議題,臺灣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植物藥計劃主持人吳瑞鈺在接受中評社專訪時指出,兩岸開發新藥確實有很大合作空間,但因兩岸對藥品及保健食品管理及法規不同,造成臺灣廠商相當大困擾。惟中國大陸市場大,臺商早已經摩拳擦掌,只等待哨音響起。

  吳瑞鈺是臺灣大學植物病理研究所博士,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博士後研究,目前擔任生技中心植物藥品組長兼主持人,近年來,致力於兩岸生技學術交流,對年底江陳會將觸及兩岸生技交流相當樂觀。

  她指出,兩岸生技合作範圍實在很大,不只生技醫藥,也包括醫材,臺灣經濟部為兩岸生技交流有所謂的“搭橋”計劃,而生技中心站在政府及廠商間,也致力於發掘其中兩岸可以合作的可能和契機。以中草藥來説,兩岸光在過去兩年就舉辦兩次大型研討會,面對中國大陸廣大市場,臺商很希望前往,只是受限于兩岸法令不同,確實有待兩會會談的成果。

  以目前在中國大陸賣得最火紅的牛樟芝來説,吳瑞鈺指出,臺灣衛生署將牛樟芝歸類為“保健食品”,但到中國大陸卻被歸類為“新資源”,有很多限制,讓臺商很氣餒,如果這次兩會會談可以談出一個平臺,或是一個方法,讓兩岸對於什麼是“食品”?什麼是“藥品”?有統一的認定,那麼就真的是一大進步,對兩岸生技交流絕對有利。
 
  以中草藥市場來説,她指出,即使兩岸同文同種,都在中醫藥發展有著不錯的成績,但大陸掌握中草藥的原物料市場,最後的臨床試驗也在大陸,即使是最重要的市場,還是在大陸。臺灣所擁有的優勢只剩下“3Q”,那就是品管、品質及品牌,這也確實是中國大陸在生技領域著重臺灣的最大重點。

  她指出,臺灣科學中藥技術比大陸好,但無法登陸販售,其次臺灣對藥品管理嚴格,像GMP的認證很早就開始了,加上“MIT”品牌,不少陸客因為信賴,來臺偏愛購買臺灣出品的保健食品。

  她認為,臺灣市場小,生技廠商資金也不如陸商,一旦兩岸生技市場開放,以臺商富彈性的經營之道,一定可以找到生存方式。如果可以將中草藥及生技産品列入ECFA的免關稅清單中,未來可以攜手開發新藥,因為臺灣的藥品管理和美國很像,加上對於國際法規的了解,很容易與世界接軌。未來可由大陸供應原物料,臺灣進行研發、技術及製作,透過臺灣,再跨足全世界,充份發揮兩岸合作優勢。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