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張銘清:破解政治難題 以和平的方式實現統一

2010-06-07 09:48:00
來源:
字號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在《中國評論》六月號發表專文《尋求兩岸和平發展路徑之我見》。張銘清指出:“既然兩岸統一不涉及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問題,就應當按照結束兩岸的政治對立的定位,思考破解政治難題的方向,解決兩岸問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一個國家的核心利益。只有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識和一致立場,才能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從而為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條件。”

  

  文章內容如下:

  

  尋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路徑,以和平的方式,實現中國的統一,是一項事關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兩岸同胞福祉的艱巨複雜的工程。目的是為了解到維護和確保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實現這個目的的必由之路。 

  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於兩岸同胞加強交流合作、融合感情,有利於兩岸積累互信、解決爭議,有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繁榮,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根據臺灣的實際情況和兩岸關係的發展水準確定的,既符合當前推動兩岸關係的實際需要,又把握住了兩岸關係發展的客觀趨勢。因此,得到兩岸同胞的擁護,並逐步成為兩岸的共識。 

  如何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開闢前進的道路。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把兩岸關係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胡錦濤總書記在2008年12月31日的講話中指出:把深化交流合作、推進協商談判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途徑。 

  2010年1月底,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先生提出,以“兩岸統合”的方式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兩岸在整個中國的架構內開始統合。兩岸在各個不同的領域,由雙方以平等的方式成立各種“共同體”,透過這樣的機制學習協調共處,以制度的方式增進認同。(《經略大中華解決臺灣集體焦慮》臺灣《旺報》2010.1.24)“兩岸統合”的思路,不失為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重要途徑之一。 

  準確界定兩岸關係的本質屬性和政治定位 

  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應根據客觀規律,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各個領域的事項,需通過兩岸溝通做出輕重緩急的安排。總體上,兩岸經商、對話本“先易後難”、先經濟後政治”的原則,循序漸進的步驟,穩步紮實推進,逐步解決問題,是一種務實而積極的態度。但是,先,並非不要後;難,並非不去破解。因為最終解決兩岸問題,政治問題是必須面對、必須突破的。 

  如何突破這個政治難題?首先,兩岸要為共同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條件。正如胡錦濤呼籲的:“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研討。”誰來承擔這個務實研討的任務呢?兩岸專家學者責無旁貸。 

  2009年11月,兩岸學者在臺灣舉辦了“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就兩岸共同關心的政治、軍事、涉外事務的議題進行了交流探討。這對雙方共同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條件邁出了第一步,為今後兩岸專家學者進行政治對話開了個好頭。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8年12月31日發表的《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講話,根據臺灣局勢和兩岸關係的發展變化,首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思想,提出了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六點意見,科學地回答了為甚麼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怎樣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大陸方面為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重大主張和方針政策的宣示。這個講話中提出的六點意見,涵蓋了兩岸關係的所有領域,體現了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戰略思考,展示了破解難題、打開僵局的政治智慧;為全面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框架,描繪了藍圖,也為兩岸經商談判的深化指明瞭方向。 

  破解政治難題,首要問題是明確政治難題的性質。對此,兩岸的學者、政治人物有過很多看法,這是完全正常的。其中,胡錦濤在2008年12月31日發表的講話中,對兩岸關係的性質做了準確的只定。他説:“1949年以來,大陸和臺灣儘管尚末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個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因此,“兩岸復歸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這一政策論述,準確只定了兩岸關係的本質屬性和政治定位,明確回答了為甚麼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徹底剝奪了形形色色的“臺獨”謬論的理論依據,旗幟鮮明地維護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從而深刻揭示了兩岸最終統一的歷史必然。 

  既然兩岸統一不涉及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問題,就應當按照結束兩岸的政治對立的定位,思考破解政治難題的方向,解決兩岸問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一個國家的核心利益。只有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識和一致立場,才能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從而為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條件。 

  找準破解政治難題的辦法 

  解政治難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應當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各個領域的事項作出輕重緩急的安排。因此,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包括正確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方法不對,也難以奏效。 

  就思想方法而言,在解決兩岸的政治問題時,要從實際出發,本著實事求是精神,堅持以人為本。“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兩岸的政治對立始自1949年,長達60多年之久,非短時間就能破解。因此,要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堅持以人為本,就要認真考慮到臺灣同胞因為歷史的原因形成的看法,要特別尊重人民願望,特別要尊重臺灣現狀和臺灣各只人士的意見,釆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臺灣人民蒙受損失。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靠兩岸同胞共同奮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要靠兩岸同胞共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由兩岸同胞共用,讓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中增進福祉。這是堅持以人為本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內容。 

  就工作方法而言,為了結束兩岸的政治對立,就需要通過交流合作、協商談判。實踐證明,兩岸各個領域的交流是兩岸關係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也是密切兩岸同胞交往、擴大共同利益的最好方式。兩岸同胞都有要接觸、要交流、要合作的民族感情和意願。隨著交流合作的不斷深化,才能增進感情融合、增加共同利益。 

  解決兩岸關係中歷史遺留的問題和在發展過程中産生的新問題,只能通過平等協商才能解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尚且可以通過協商談判化解矛盾、解決爭端、開展合作。兩岸同胞都是一家人,更有理由做得更好。同時,只有通過兩岸協商談判,才能逐步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和兩岸關係發展過程中産生的新問題。只要不斷深化互利互惠的兩岸交流合作,不斷推動兩岸協商談判,就一定能夠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培植堅實的基礎,開闢廣闊的道路。 

  海協與海基會商談的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兩會協商曾跌宕曲折,幾起幾落。在李登輝、陳水扁執政的十幾年,兩岸協商被迫中斷,涉及兩岸同胞福祉的重大事項遲遲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兩岸痛失通過協商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寶貴十年。直至2008年6月,中斷了近十年的制度化協商得以恢復。兩年4次協商,簽署了12項協議,達成了2項共識。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揭開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新的一頁。 

  兩會商談的實踐證明,兩岸協商談判不僅是推動兩岸關係改善與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維護兩岸關係政治基礎的有效方式。通過協商談判,在接觸對話中增進雙方瞭解,不斷積累共識,才能減少分歧,循序漸進解決問題。兩岸協商談判不僅是平等協商、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是雙方增加感情融合、增加共同利益,加深相互瞭解、增進互信的有效方式,這是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不斷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重要途徑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