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鄧允光:臺軍強化災害防救能力符合時代潮流

2010-06-01 15:15:00
來源:
字號

  廈門市臺灣學會理事鄧允光今日在華廣網刊文,題為:“臺軍強化災害防救能力符合時代潮流”。全文內容如下:

  由於獨特的自然環境,臺灣是地震、山崩等地質災害及颱風、洪水等氣象災害頻發地區。而且,由於臺灣地區人口密度較大,各種自然災害往往帶來極為重大的生命財産損失。臺灣當局對緊急災害應變問題向來比較重視,很早以前便制定了涵蓋災害預防、災害應變及災害善後等內容的“災害防救方案”。

  俗話説“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然而,在去年“八八水災”中,作為救災主力的臺軍表現令人失望。災後,臺軍將災害防救明確列為中心任務之一,並積極展開各種災害防救演練。如今,隨著颱風季節日益臨近,面對可能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臺軍救災能力將再次面臨考驗。5月21日,針對即將來臨的颱風季節,馬英九、吳敦義組織行政、軍隊兩大系統實施“防汛兵棋推演”,積極應對自然災害這一“非傳統安全威脅”。

  “八八水災”備受詬病

  救災如作戰,利用軍事資源協助搶險救災的模式,在全球早已行之有年。1993年,美軍首度提出“非戰爭軍事行動”概念。如今,將災害防救、人道救援、鎮壓暴亂、撤僑、反恐、緝私等“非戰爭軍事行動”納入軍隊職能範疇已逐漸成為世界趨勢。

  但是,長期以來,臺軍只重視提升戰鬥行動能力,而忽視“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當災害突然降臨之時,臺軍明顯顯得有些措手不及。在“八八水災”中,“救災程式繁瑣”、“救災訓練不足”、“指揮體系不暢”及“後勤保障落後”等諸多弊端暴露無遺,臺軍應對緊急自然災害能力因此備受詬病。

  在“八八水災”救災行動中,臺陸海空三軍及特種部隊均投入救災,動用了包括AAV7兩棲登陸車、V-150輪式裝甲車、S-70C救難直升機、UH-1H運輸直升機、CH-47SD運輸直升機、RF-5E戰術偵察機等諸多裝備。但是,由於用於購買救災裝備的軍事預算不足,以及軍隊組織結構調整不合理導致後勤保障人員缺乏,使得臺軍後勤保障能力相形見絀,很多後勤裝備因過於老舊且保養不足而在關鍵時刻根本難以發揮作用。“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工兵部隊,在此次救災中更是幾乎看不到身影。此外,由於缺乏相關裝備,在此次救災中甚至還出現讓救災官兵以鼻聞屍臭、徒手挖掘方式尋屍(即“聞味尋屍”)的窘事,讓人不勝感嘆。

  生命換來的覺醒

  “八八水災”救災不力,造成巨大人員傷亡與財産損失,嚴重損害了臺軍形象,這也讓臺軍猛然認識到強化“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八八水災”過後,在馬英九指示下,臺灣軍方針對救災中存在問題積極檢討,明確將“災害防救”列為臺軍中心任務之一,使臺軍在災害防救中的角色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出擊”。為達成此一任務,臺軍制定了各種具體措施,全面精進災害防救、人道救援等“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

  一是整合預警機制。結合“行政院”災防會的預警機制,透過跨部會的機制整合,建立雙向聯繫管道,將預警情資及通資設備建置在臺軍各作戰區,以建立系統性的監控架構,藉地方與“中央”情資整合實現災難及時預警與早期因應。

  二是預置兵力部署。災害防救以各作戰區為主,結合區域聯防編組劃分責任區塊,並根據災害類別、地區特性與威脅等級,統一規劃運用各專業部隊,並在災害預警發佈時,即刻往前部署兵力和裝備,從而在遇到緊急狀況時可立即投入救災。

  三是研修法令規定。針對災害防救任務執行,配合“行政院”同步辦理相關法規研修作業,使臺軍未來在防災、救災及災後重建中,能在必要法令授權與規範下,迅速達成防災救災整備,並能在災害發生時,掌握有效資源與能量,全力投入救援。

  四是強化救災演訓。將災害防救納入年度“聯合搜救”、“萬安”及“漢光”等演習中,同時強化災害防救機制推演及實兵演習的密度與廣度。

  五是購買救災設備:依據“八八水災”救災經驗,全盤檢討相關救災所需的裝備,秉持“平時能救災、戰時能作戰”原則,優先編列預算,儘早籌獲救災裝備。

  “高雄地震”華麗轉身

  “高雄地震”可以説是對“八八水災”後臺軍“戰力改造”的初步驗收。3月4日早上8點18分,高雄縣甲仙鄉發生6.4級大地震,威力相當一顆半原子彈,連臺灣高速鐵路子彈列車都差點震離軌道。地震發生後,所有媒體屏息以待,等著災情傳來。馬英九當局從上至下,展現有史以來最高效率,讓外界印象深刻。

  其中,在“八八水災”中備受詬病的臺軍,在“高雄地震”中的表現更可謂是“翻天覆地”。“高雄地震”發生後,臺軍“不待命令,主動救援”。8時35分(震後17分鐘),陸軍第8軍團在震後第一時間便前往旗山鎮公所、甲仙鄉公所開設前進指揮所。8時55分,空軍出動2架RF-5E戰術偵察機前往災區實施空中照相。8時57分,空軍又派出1架S-70C救難直升機抵達災區待命。9時29分,陸軍航指部也派出9架直升機至災區勘災。

  “八八水災”讓臺軍顏面盡失,“高雄地震”則讓臺軍有“浴火重生”之感,他們在此次救災行動中的表現獲得了多數臺灣民眾的認可。

  從“八八水災”備受詬病到“高雄地震”華麗轉身,經過一段時間的“戰力改造”,臺軍實施災害防救等“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正在穩步提升。臺軍這種進步主要緣于觀念改變,即對“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由忽視到重視,這對島內民眾而言無疑是一個福音。但是,“高雄地震”造成災害畢竟很小,無法全面考驗和檢測臺軍應對緊急災害能力。當前,颱風季節將再次來臨,臺軍能否在未來各種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中經受住考驗,從而有力地保障臺灣民眾生命和財産安全,大家正拭目以待。如今,兩岸關係逐步邁向和平發展,臺灣軍方積極強化“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符合時代潮流和臺灣實際。也惟有如此,臺軍才能洗刷前恥,重新贏得臺灣民眾的認同和信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