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董拔萃:民進黨將何去何從?

2010-05-07 10:45:00
來源:
字號

  4月25日“雙英”辯ECFA落下帷幕,綜觀包括雙方後來的記者會整個過程及眾多媒體的評論報道,普遍認為馬英九表現較好,蔡英文表現較差,結果為馬贏蔡輸,但也有個別媒體反映出相反的民調結果。數字固然可作依據,但不一定精準,也就不是那麼重要,誰輸誰贏,“雙英”各自心知肚明,寫在臉上的輸贏或許更能説明這場辯論的結果。

  馬英九表現得從容、自信,話鋒甚健,言詞犀利,這得益其腳踏實地,有廣泛的民意基礎,順應潮流,代表走開放,和平發展的路,及2300萬台灣民眾整體的共同利益,並做足功課,提出可行的具體有效措施,説服了較多的民眾。蔡英文由於理虧心虛,顯得焦躁不安,無所適從,原因出自於欲繼承李扁衣缽,推行“兩個中國”、“一邊一國”的“臺獨”分裂路線。為民進黨的“臺獨”之私及個人權位而自我封閉,鎖住門戶。強調簽署ECFA對傳統産業、農民勞工的衝擊,只是一種藉口,沒有提出任何代替方案或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可以説,民進黨對臺灣將面臨的經濟發展瓶頸束手無策,只是“為反對而反對”。

  蔡英文選擇以反ECFA為立足點進行反大陸和反馬當局,著實踩了個空,翻了個大跟頭,把近兩年來積累的政治資産耗上了一大半。蔡英文本身的能量及領軍的能力,將受民進黨內重新評估並更嚴格的檢驗,特別是覬覦2012年大位由來已久,伺機而動的民進黨內大佬。有報道認為,蘇貞昌看完這場辯論後,大大松了口氣,個中奧妙,不言而喻。

  民進黨何去何從?在“雙英”辯論後更備受關注,是倒回陳水扁時期,重蹈舊轍,繼續搞“公投”鬧劇,街頭暴力,製造社會動蕩,以破壞兩岸和平發展,繼續進行“臺獨”分裂活動;或是從中吸取教訓,改弦易轍,放棄操弄民粹的意識形態鬥爭,回歸理性,提出有建設性,真正有利於島內民生、改善兩岸關係的“兩岸論述”及政綱,島內海外都拭目以待。

  在“雙英”辯論之前的23日上午,綠營舉辦一場所謂ECFA“公投”的“百萬聯署救臺灣”記者會,李登輝、呂秀蓮、辜寬敏、黃昭堂、姚嘉文等“臺獨”大佬均有出席,他們揚言,與大陸簽署協議必須以“公投”程式完成才可以,否則不予承認,也不會讓它生效。民進黨秘書長蘇嘉全竟聲稱,民進黨會負起“文場”、“武場”的責任。這一説法讓人擔心民進黨是否又回到2008年5月將喪失政權的那一時期。然而,蔡英文在4月27日晚表示,如果馬英九執政要簽ECFA,一旦民進黨在2012年重新執政,會廢止ECFA,至於廢止後要“停止執行”或者“回復原狀”,則視當時情況而定。同時,蔡英文表示,民進黨會盡力在“立法院”把ECFA擋下來,假如擋不下來就“公投”,一旦“公投”結果是人民反對ECFA,那麼簽了也不能執行。“公投很重要,而且是最重要的。”如此看來,蔡英文已下決心走陳水扁的老路,也要完全聽命于李登輝,蔡英文欲帶民進黨走什麼樣的路似乎逐漸明瞭,“公投”將會繼續推動,6月6日臺灣民間社團發動的遊行,民進黨正在評估中,或許,民進黨率眾走上街頭的鬧劇又將一幕幕上演。

  筆者認為,民進黨的街頭運動無論人數多少,不能把參與者全看成是民進黨的支援者,更不能看成是全是支援“臺獨”或參與“臺獨”。無可否認,無論民進黨打出什麼樣的旗號,提出什麼樣的訴求,骨子裏完全是為李扁的“兩個中國”、“一邊一國”的“臺獨”目標所設定的。這次發動反對ECFA也不例外,而且動機更為明顯,手段更為奸詐。“愛臺”的遮羞布包裹著極為惡毒的禍臺之心,目的在於要阻撓兩岸和平發展,甚至惡化兩岸關係,造成臺灣經濟衰退、社會動亂,馬英九政績空白,民怨四起,2012年下臺謝罪。但有些民眾沒有考慮到這一些,有的以參加嘉年華會的心態,有的為訴求提升生活品質,有的受環境及周圍人事影響走上街頭。諸如種種,不一而論。

  民進黨破壞島內和諧穩定,干擾兩岸和平發展的力度越大,距爭取重新執政的路就越來越遠。如果不惜讓“暴力黨”、“暴力小英”在島內及國際社會打下烙印,以“議會”發動“公投”進行街頭暴力,必將淪為只能長期在街頭以“武場”作政治秀的政黨。

  筆者認為,若民進黨採取暴力,強行干擾ECFA簽署,在達到破壞馬英九的施政及破壞兩岸關係的同時,臺灣民眾的危機意識必隨之覺醒,絕不容許陳水扁時期製造的臺海危機,島內永無寧日的悲劇重演,即使馬英九的兩岸政策受挫,島內經濟無以長足發展,同樣也會支援馬英九,“兩害相較擇其輕”。人們期盼經濟發展與繁榮,更需要環境和平與安全。權衡利弊,會如何取捨,這是十分明確的。

  民進黨若真的愛臺灣,愛政權,就必須從長計議,脫胎換骨,放棄“臺獨”主張,若非於此,即使再次僥倖獲得政權,必然朝不夕保,同樣隨時會再失去。蔡英文若是聰明人,應以前車為鑒,應順應潮流,不要阻擋兩岸簽署ECFA,讓臺灣避免被邊緣化的困境,使臺灣融入地區整合,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作者係菲律賓和統會秘書長)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