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寧:臺灣不採認中醫學歷將影響兩岸醫教交流
近期,臺灣教育主管部門宣布兩岸教育領域交流措施,研擬2010年6月,一是開放大陸學生赴臺就讀。“登陸”臺生會有限校、限量、限領域要求,人數以對等為原則,即每年陸生赴臺2000人為限,會要求大陸也只能招收2000名臺灣學生。二是採認大陸41所高等院校學歷。初步規劃採認985工程39所大學,扣除國防科技大學,增設3所北京體育大學、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其中,將特別規定將不宜開放西醫、中醫的學歷,即使未來追溯採認學歷,也不會承認醫學相關學歷,就讀41所大學以外的臺灣學生,必須承擔回臺後學歷不被採認的風險。臺灣教育主管部門解釋出臺限制措施,主要是由于臺灣教育產業供過于求,擔心構成對島內就業威脅;擔心兩岸教育體制、開放程度差異。靜觀此舉,臺灣準備採認大陸41所大陸學歷的措施符合了兩岸對等原則,但是,不予採認中醫學歷的措施明顯存在政策上不對等。一方面,兩岸教育領域交流合作初見曙光,另一方面,需要冷靜看待這項不採認措施背後所存在的人為歧視,由此會對于兩岸中醫教育交流勢必產生一定影響,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
一、對臺灣學生來大陸求學中醫的負面影響。
基本情況:目前,來大陸求學的臺灣學生,以學習中醫者來得最早、人數最多,也成為臺灣學生到大陸就讀的最熱門專業學科。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從大陸畢業的臺灣學生(不含短期培訓類)已經逾2萬人,其中研讀中醫專業的超過8000余人,他們已經成為兩岸中醫界溝通交流友誼橋梁。長期以來,由于傳統中醫藥文化在臺灣中有很好民眾基礎,深受信賴,因此,臺灣學生赴大陸學習中醫熱情很高。隨著兩岸中醫藥交流日益頻繁,已經在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畢業的臺生回到臺灣中醫界有著良好的發展。優秀的中醫藥傳統文化深深吸引了臺灣學子,中醫藥教育交流已經成為兩岸文化、衛生領域交流的重要途徑。
負面影響:臺灣限制措施出臺後,預計大陸中醫高等院校招收臺灣學生數量將會與2009年同比略有下降,已經在大陸學習中醫的臺生面臨著無法返回島內就業壓力,部分臺生可能會轉入臺灣被採認高校學歷的學科領域求學,或者由此打消來大陸求學中醫念頭另謀出路。這種政策上的歧視,會嚴重挫傷了臺生學成中醫回臺執業積極性。從個體層面上,這會對臺生及家庭造成經濟損失和巨大心理創傷,不得不需要重新擇業。從社會層面上,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人才流失。從學術層面上,不利于臺灣中醫學術交流和發展,缺乏醫療服務領域的競爭活力。臺灣限制措施只是單方面設置人為設置障礙,不利于了兩岸之間中醫藥文化交流,不符合臺灣民眾根本意願。
二、大陸的惠臺政策積極影響。
惠臺政策:進入21世紀,兩岸衛生領域交流日益頻繁,為了落實大陸對臺方針政策,國臺辦、衛生部等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若幹惠臺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臺胞在大陸學習中醫、取得中醫師資格和臺灣在職醫師獲得大陸行醫資格認定、短期行醫等需求。2001年9月,允許取得大陸醫學專業學歷的臺生申請報考大陸醫師資格。2006年首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提出了大陸方面將進一步採取的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惠及臺灣同胞的15項政策措施之一,正式認可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核準的臺灣高等學校學歷。2007年4月,允許符合條件的臺灣居民申請參加大陸中醫師資格考試。2007年5月,向臺灣開放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2008年3月,允許具有臺灣地區合法行醫資格在職醫師在大陸不超過3年短期行醫。2009年4月,允許符合條件的臺灣醫師申請獲得大陸醫師資格認定。
積極影響:上述一係列惠臺政策體現了大陸對待兩岸包括中醫在內的衛生領域交流合作開放、包容的積極合作態度,凸顯對臺灣同胞來大陸學習中醫和就業的政策傾斜,為臺胞在大陸學習中醫傳統文化、從事中醫醫療服務提供政策保障,也進一步溝通兩岸中醫學術交流,造福兩岸人民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時,為在大陸從事各種商務和其它活動的臺灣同胞,在大陸享受熟悉和認可的中醫醫務人員的服務提供了便利。因此,大陸優惠政策環境,豐富的中醫藥資源,優秀傳統文化,廣闊的市場前景,使得臺生畢業後看到留在大陸就業希望,即使暫時不能回島創業,相信他們在大陸或東南亞等周邊區域尋求到合適崗位。
三、臺灣中醫人員準入制度消極影響。
臺灣現行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培養途徑,一種途徑是正規學歷教育目前臺灣高等中醫藥院校教育機構主要有臺灣中國醫藥大學,第二種途徑是非學歷教育,中醫師帶徒傳統師承方式和民間中醫師。中醫師考試方式,一是“中醫師檢定考試”(簡稱“檢考”),第二種是“特種考試中醫師考試”(簡稱“特考”),第三種是“中醫檢核考試”。檢考和特考的報考資格針對的是未經正規中醫教育者不具備應中醫師高等考試的資格非學歷教育的人員,其中,也包括臺灣“教育部”不採認的已經取得大陸中醫學歷的臺生。雖然特考通過率極低,卻成為多年來大陸中醫學歷的臺生回臺灣執業獲得資格的唯一途徑。檢核考試的報考資格是醫學院中醫學係或醫學係畢業並修習中醫一定學分等學歷教育的中醫人員。
消極影響:按照臺灣“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法”的規定, 2009年停辦中醫師檢定考試,2011年停辦中醫師特種考試。這項政策意味著,檢考和特考的停辦將對原本大陸中醫學歷臺生能夠通過臺灣中醫師資格考試獲得從業資格的唯一途徑完全被關閉,回臺灣就業機會從此無望。從不採認中醫學歷措施到限制臺生參加中醫師資格,這是臺灣實施的雙重歧視措施。表面上,抬高了中醫人員管理準入門檻,避免中醫行業人力資源“過剩”,緩解島內的就業壓力。實際上,剝奪了大陸中醫學歷的臺生擇業權利。客觀上,兩岸中醫教育體制存在一定差異,是否能成為拒絕採認中醫學歷理由,值得商榷。這種消極影響不利于兩岸中醫藥學術交流,固步自封不利于臺灣中醫人才隊伍水平的提高。兩岸中醫教育各具特色,互有所長,發揮各自優勢才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四、結束語。
建議:首先,兩岸高層和相關部門之間需要進一步溝通和商談,建立兩岸教育合作制度框架,在41所高校學歷基礎上逐步擴大臺灣採認大陸學歷的范圍,符合兩岸同胞民心,順應兩岸和平發展大局。其次,繼續開展兩岸部分中醫高等院校校際間的各種形式師生交換觀摩學習項目,舉辦大陸中醫專家赴臺短期講學等活動,深化中醫教育交流與合作。第三,鼓勵投資興建兩岸合資中醫醫療機構,幫助臺生解決就業實際困難。
展望:2010年臺灣即將採認41所高等院校學歷措施,這是兩岸教育交流合作向實質性階段邁進的良好開端。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大陸經濟崛起,我們有理由相信,中醫熱逐年升溫,不能因為人為阻礙就此降溫。兩岸已經實現全面、雙向、直接“三通”,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趨勢將會促進了兩岸中醫藥教育領域交流更加活躍,更能有助于障礙和隔閡的消除。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臺灣中醫藥發展離不開大陸提供支持。中華民族歷來有興學重教的傳統,中醫藥根在大陸,大陸已經形成中醫院校教育、師承教育、繼續教育體係。臺灣中醫教育改革獨具特色,發揚傳統特色,嚴格考試制度、注重在職教育訓練等。實現兩岸中醫教育資源相互開放、相互共享,必將促進兩岸中醫學術發展,實現利益共享的合作雙贏。(作者廖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