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潘錫堂:正確解讀胡錦濤對臺講話的深層善意

2009-01-06 10:51:00
來源:
字號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在新年前夕發表對臺六點講話,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佈30週年,總結以落實兩岸“三通”與人員頻密往來之豐碩成果,並且植基自“520”臺灣二度政黨輪替以來兩岸關係出現快速且良性發展的新情勢,與時俱進且前瞻性地提出內容涵蓋“一中原則”、經濟合作、中華文化、政黨交流、涉外事務、和平協議等主張,已成為中共今後對臺政策的最高指導綱領。

  文章説,由於“胡六點”針對馬英九就職演説有關臺海和解外交休兵與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做出具體回應,無怪乎島內各界大多頗表肯定,都認為體現大陸對臺“新思維與務實作風”的善意。筆者詳讀“胡六點”全文,認為其在原則立場上維持不變,惟在訴求與做法上卻更體現彈性靈活與圓融的特色,可謂剛柔並濟,因此在解讀上不宜預設立場、以偏概全,以免失真誤判而錯失開創兩岸未來雙贏新局的契機。職是之故,“胡六點”的深層意涵可包含如下三點:

  首先是堅守“一個中國”原則,惟在對臺之運用上體現更多務實相容並蓄的善意,等同鋪陳了“一中各表”的實質內涵:胡錦濤總書記在第一點講話中開宗明義提出“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作為加速推動兩岸和平發展的首要基礎,而且在五千多字的演講稿中反覆多次強調“一個中國”,顯見其對內部訴求堅持“一中”不容悖離與質疑之決心。然而由於胡錦濤總書記相當重視與珍惜近半年多以來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新契機,故而另方面首度提及“兩岸可就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之倡議,已觸及兩岸定位論之對話與協商,臺灣部分人士不宜誤解其善意而錯估情勢。

  其次是,有意在逐漸落實兩岸“三通”與經貿金融交流合作之際,把握契機、提前為兩岸協商包括政治性議題在內的全方位談判時代的來臨預做準備:第一、二次及未來的第三次“陳江會”基本上應該大致落實兩岸“三通”與經貿金融方面的成果,胡錦濤總書記特別在此次針對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的問題,提到兩岸可以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透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尤其胡錦濤為了回應馬英九的臺海和解休兵及兩岸和平發展,倡議兩岸政治性談判除可展開政治關係的協商,亦可針對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儘速預作準備,堪稱勾勒出相當有善意且可行的兩岸可長可久的和平發展路線圖。

  再次,“胡六點”對臺灣主政當局及在野勢力分別釋出善意,不僅願簽訂馬英九所提之“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進而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銜接的可行途徑,將可望降低甚至消弭臺灣經貿逐漸被邊緣化的困境;此外,胡錦濤也肯定臺灣文化的豐富內涵及認定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並首度呼籲民進黨改變“臺獨”立場,則與它開展政黨交流正面可期,可謂善意盡出。

  總之,“胡六點”在堅守原則之餘,以務實理性彈性圓融之訴求,開展今後的對臺政策,其具體做法不僅體現新思維,更是善意十足,各界解讀必須鞭辟入裏,不宜失真。(作者為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