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毓鈞:美國臺海戰略將有轉變

2007-11-08 11:04:00
來源:
字號

  臺灣《蘋果日報》今天刊登署名文章稱,美國國防部長蓋茲訪問北京,這是他就任以來的首次訪華,目標是就中美軍方之間設置軍事熱線達成協定。實際上,白宮和國務院都已設置和北京高層之間的熱線,在鷹派的倫斯斐去職之後,美國防部在蓋茲領導下,終於要和中國軍方達成互設軍事熱線,顯示美國的對華戰略思維已在進行轉變,而這種變化也必將影響美國的臺海戰略取向。

  世界領導權漸衰退

  冷戰結束,蘇聯解體,美國獨霸,對中國的戰略一直擺蕩在交往與圍堵之間,而美國還不時發出“中國威脅論”。不過,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其經濟崛起、軍事科技實力以及外交地位躍升,已經不是美國可以圍堵,美國曾想拉攏印度以包圍中國,但證明是徒勞無功。

  最近,中俄印外長在哈爾濱舉行會談,讓美國感到不安。年來,在俄國和印度都有人主張中俄印代表“非西方世界”的崛起,應該結為同盟。其能不能成形尚未可知,但代表國際格局的新趨勢。

  文章指出,實際上,布希政府在朝核、反恐、氣候暖化、環保生態、能源等國際議題方面已顯現“外交依靠”中國現象;而中美經濟關係互相依存度愈來愈重,已逐漸形成“經貿命運共同體”格局,《華盛頓郵報》甚至建議中美結成“能源夥伴”可以削弱OPEC的影響力。

  美國的世界領導權已經衰退,維持霸權亦已力不從心,美國若想在中俄之間扮演平衡者角色,華府能不尊重北京一再強調的“核心利益”(即臺灣問題)嗎?

  今年七月,蘭德公司發表“未來解決臺海問題十種模式”重要報告,其中最引人重視的是:“在美國介入情況下兩岸武力統一,對美國而言是最糟糕的,在美國不介入情況下兩岸武力統一,儘管不受歡迎卻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不會引起中美關係的根本改變。”九月時中美聯手反制陳水扁搞“入聯公投”。

  倡美中”共管臺海“

  同時,凱托基金會亦發表報告稱:“《臺灣關係法》沒有明定美國必須協防臺灣的義務,臺灣若挑起衝突,祇能自己承擔責任。”最近,美國和兩岸學界亦在討論中美“共管臺海”議題,核心點都在於中美必須避開臺海戰禍,以維持愈趨多元重大的共同國家利益。明乎此,則對美國未來臺海戰略走向已可見到一些端倪。

(作者陳毓鈞,為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現任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客座教授)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