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孫慶余:臺灣深藍深綠都拒絕和解

2007-01-08 15:31:00
來源:
字號

  島內《蘋果日報》今天發表資深政論家孫慶余的文章説,媒體透露馬英九“藍綠和解”路線後,連日來,最質疑及反對“藍綠和解”的,反而是藍綠政治人物。綠營批評馬英九“説到做不到”,藍營指摘馬英九“熱臉貼冷屁股”。馬英九隨後表示願為民進黨與大陸“牽線”,更是遭到無情質疑及訕笑,連“正面解讀”的人都沒有。藍綠雙方陣營果然都不要和解! 
 
  孫慶余説,當年陳水扁提出“新中間路線”,是他自己破壞中間路線。謝長廷接任“閣揆”後提出“和解共生”,雖未成功,至少藍綠雙方最初“尚樂觀其成”,等蘇貞昌的“歷史共業”説出口,綠營已一片指摘之聲。馬英九的“藍綠和解”説兩面不討好,自然更不意外了。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藍綠雙方都把所有過錯怪罪對方,對方都已被“妖魔化”,想和對方和解無異白癡或己方叛徒。這正是目前雙方的心態。所以沈富雄、蘇貞昌、林濁水等人才被罵得狗血淋頭。所以謝長廷下臺後才會寫出“在惡鬥的年代,共生和解好像一句髒話,時常引來臭罵”。 

  然而藍綠雙方真的這樣沒理性嗎?孫慶余認為,也未必,與其説雙方“殺紅了眼”,不如説這是雙方政客“理性計算”的結果,民進黨內部及綠營學者現在流行一種觀點,即沒有“中間選民”,縱然有票也開不出來,所以必須討好,不必理會淺綠,只要選情一緊繃,淺綠就會靠過來,藍營內部看法類似。

  在正常民主社會最重要的中間選民,在臺灣居然被視同不存在。臺灣民主最大危機正在這裡。中間選民代表中産階級價值,也就是穩健、不極端。中間選民有影響,政黨才不會各趨極端,極端的政黨也不易執政。現臺灣藍綠政黨情願選擇極端,就證明民主政治潤滑劑及調節器的中間板塊已經失靈,民主政治如同熊彼德説的“民主就是政客統治”、“誰要是不了解政客看待選票猶如企業家看待鈔票,誰在政治上就還沒脫離幼稚園階段”。

  孫慶余表示,熊彼德反映的是精英統治的傲慢,在他眼中,“人民是扶不起的阿鬥”、“典型公民一碰到政治,就會跌落到精神低水準”。但熊彼德至少是活在民主成熟的西方,而非臺灣。而且精英理論派最喜歡談的“民主欺騙”,在臺灣已經異化成“政黨為騙選票而惡鬥”。各種“統獨”及族群的政治操弄已經讓臺灣的中産階級不但不是“中流砥柱”,還一步步被迫“隨波逐流”,只能在最惡劣的政黨惡鬥中“兩害相權取其輕”,投票對他們而言無異痛苦的煎熬──選出來的人不是去促成臺灣進步和解,而是去加重惡鬥分化。 
 
  “國民黨與民進黨差距再大,也大不過我們與共産黨的差距。藍綠同在一條船上,二千三百萬人都是生命共同體,沒有必要拚得你死我活。”這些話對極了,但為什麼只能換來訕笑、質疑與批評?因為沒有市場。深藍深綠不願和解,以好勇鬥狠、消滅對方為職志。淺藍淺綠(所謂“第三勢力”)則力量分散,沒有媒體及政治代言人,只能成為“沉默的多數”。

  孫慶余最後指出,當奈斯比早已宣示美國“政治上的左右兩派都已奄奄一息,一切活動主要由中間派發起”,臺灣的中間派卻被視同不存在。何故?因為沒有聲音,沒有力量,沒有代表,就是不存在。

(編輯:方言)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