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張冠華:臺灣經濟經不起一個“獨”字

2006-02-15 09:46:00
來源:
字號

  自2000年以來,臺灣經濟持續低迷,除客觀因素外,“政經相剋”是導致經濟淪落的主要原因。“戒急用忍”已讓臺灣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失去了結構調整的好時機;今年開年的“積極管理”又為臺灣經濟雪上加霜

  新年伊始,步履維艱的臺灣經濟仍面臨許多變數,臺灣當局領導人的元旦講話就為之再加了一道緊箍咒。他提出要在2006年推出“臺灣新憲法”、2007年舉辦“新憲公投”的時間表。並把兩岸經貿政策由“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調整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大陸經貿政策。春節過後,他又公然違背上臺時宣佈的“四不一沒有”,聲稱要“廢除國統會及國統綱領”。不久,又要求臺商要學學“晉商”和“徽商”,舍“小我”而取“大我”,勸臺商要顧全“臺灣利益”不要到大陸投資。新春雖然來了,但臺當局領導人的“急獨”講話以及“積極管理”的緊縮政策,卻為臺灣經濟帶來了陣陣寒意。

  “政經相剋”導致臺灣經濟淪落

  島內政黨輪替以來,臺灣經濟持續低迷,陷入了自上世紀60年代經濟起飛以來最艱難的時期。自2000年以來,臺灣年均經濟增長率僅為上世紀90年代的一半左右,股市疲弱,失業率上升,財政急劇惡化,其經濟表現在亞洲“四小龍”中敬陪末座。臺灣經濟持續低迷,固然有許多客觀因素,但正如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先生所言的“政經相剋”,無疑是導致臺灣經濟淪落的主要原因。奉行“臺獨”路線的陳水扁上臺後,出於“臺獨”理念與政黨利益,不斷製造島內族群、朝野對立與兩岸對抗,臺灣經濟發展環境急劇惡化。試想,在政局動蕩、兩岸關係緊繃、臺灣前途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裏,企業和外資如何敢做大規模的長期投資,民眾又如何敢大把地花錢消費?去年一份調查顯示,島內工商界對臺當局施政滿意度還不到10%,其中經濟低迷、朝野對立與兩岸關係惡化,是最主要的因素。於是,我們看到近些年島內投資低迷不振、外資持續衰退,民間消費增長率還不到上世紀90年代的一半。2005年,島內外出現了有利於兩岸關係趨向和平穩定發展的積極因素,如果這種態勢發展下去,無疑會為臺灣經濟振弊起衰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但是,臺當局領導人的元旦講話,卻又為未來島內政局與兩岸關係投下重大變數,講話過後的新年首日臺股指數即重挫80多點,已經低迷不振的臺灣經濟,又將面臨一個更為艱難的政治社會環境。

  八成上市上櫃公司投資大陸

  政治環境還只是外部因素,從經濟角度看,如果臺當局一意執行所謂“積極管理”政策,而且還要“管到要害”的話,其結果就必然是損及臺灣經濟的要害。所謂“積極管理”,説白了就是要重拾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繼續阻撓臺商赴大陸投資,拖延兩岸經濟關係實現正常化的進程,避免或減緩所謂的“臺灣經濟大陸化”,其背後還是“臺獨”意識作祟。當前,兩岸經濟關係已發展到相當的規模,兩岸相互成為最重要貿易與投資夥伴之一,尤其2005年大陸已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最主要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地區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臺商實際赴大陸投資累計總額在去年達417.6億美元,若加計經由維爾京群島等第三地的轉投資則達近600億美元。近年來,臺商海外投資的3/4都集中在大陸,上市上櫃公司的80%在大陸都有投資。另據臺灣媒體的最新調查顯示,2004年在大陸投資最大的1000家臺商,其營業收入總額約相當於臺灣GDP的1/4,其中相當部分島內企業集團在大陸的營業收入總額已超過島內。兩岸經濟關係如此緊密,不僅對帶動島內經濟增長、增加臺灣出口和島內就業機會有著舉足輕重的貢獻,而且對推動未來臺灣經濟轉型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大陸市場為臺經濟轉型助力

  當前,臺灣經濟正處於一個新的轉型期:一方面,島內工業亟需擺脫既有的代工生産模式而向更高層次的創新、研發方向升級,否則隨著製造業的加快外移,將有“産業空洞化”之虞。另一方面,已佔島內GDP比重七成以上的服務業,也須儘快擺脫內需導向為主的特徵,儘快拓展外部服務市場,否則將難以帶動總體經濟的持續增長。同時,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浪潮下,臺灣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與角色也有邊緣化之虞。臺灣欲從根本上擺脫困境,只有針對上述問題,加快産業升級和經濟轉型,而其關鍵就是要充分利用大陸資源與市場,走一條以大陸市場為主要腹地的經濟發展之路。正基於此,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臺灣曾提出要以大陸市場為主要腹地,將臺灣建成“亞太營運中心”的計劃,但此計劃因李登輝執行“戒急用忍”政策而束之高閣,臺灣失去了一次結構調整的絕佳機會。民進黨執政以來,雖然名義上以“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取代“戒急用忍”,但管理遠甚于開放,執行的仍然是“不講戒急用忍的戒急用忍”政策,臺灣經濟面臨的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經濟表現跌入歷史低谷。

  服務業開拓大陸市場不容錯過

  未來幾年,是臺灣經濟及兩岸經濟關係轉型的關鍵時期。從臺灣産業升級角度看,如何結合大陸的市場、資源與製造優勢,以及搭上大陸“十一五規劃”加強自主創新的快車,通過兩岸共同建立自主標準、開發核心技術、發展國際性品牌,促使臺灣工業擺脫既有的代工生産為主模式、向更高層次的研發創新邁進,這是個關鍵的時機。而從服務業角度看,隨著大陸加入世貿組織後的過渡期屆滿,大陸服務業市場將加快開放步伐,這又是臺灣服務業拓展大陸

  服務市場的絕佳機會,錯過這一時機,臺灣服務業欲開拓大陸市場將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如果抓住這一時機,不僅有助於加快臺灣經濟的轉型升級,也將促使兩岸經濟關係由製造業領域向服務業領域延伸,從而將兩岸經濟關係的深度與廣度提升到一個新層次,從這個意義上説,未來幾年也是兩岸經濟關係轉型的關鍵時期。從更長程看,兩岸經濟關係的轉型,又必將為建立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機制奠定強有力的基礎,從而有利於提升臺灣經濟在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地位。

  形勢其實是很明朗的,也基於此,包括民進黨內要求政經分離、務實推進兩岸經濟關係的聲音也日益升高,前臺灣行政部門領導人還曾提出過“臺灣新絲路”的務實理念,即讓臺灣充當發達國家和地區進出大陸市場這條“新絲綢之路”的中繼站。但可惜的是,臺灣經濟利益顯然難與臺灣當局領導人及少數“臺獨”分裂勢力的政治利益相抗衡。如果臺灣領導人鐵了心要走一條挑動島內族群對立和政黨惡鬥、製造兩岸關係緊張和緊縮兩岸經貿關係的“急獨”之路,已是步履維艱的臺灣經濟,還經得起幾番折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張冠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季水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