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余克禮:“兩國論”是臺灣當局兩岸政策的核心

2002-02-26 13:17:00
來源:
字號

  
  陳水扁、民進黨自上臺執政以來,其兩岸政策一直是島內外各方質疑的主要焦點之一。有批評其沒有清楚的兩岸政策者,有指責其兩岸政策只有口號,而沒有主軸及實際作為者,亦有質疑其兩岸政策根本就沒有綱領、方向、目標,只有昨是今非,搖擺不定者,等等。總歸一句話,臺灣執政當局的兩岸政策一直予外界以模模糊糊、混混沌沌,似是而非的感覺。本人認為,這只是問題的表面,如果透過現象看本質,就不難發現,民進黨當局自上臺以來,其兩岸政策的脈絡是相當清晰的,這就是以推行“兩國論”來一步一步地實現其“臺獨”目標,“兩國論”是其執政以來處理兩岸關係的政策核心和基本底線。
  
  一、臺灣當局將“兩國論”作為其現階段兩岸政策核心的原因

  民進黨在陳水扁上臺執政後,為什麼不直接去落實其“臺獨黨綱”,著手實現其“臺灣獨立建國”的理想,而卻採取只做不説的方式,延續李登輝的“兩國論”呢?這是因為:

  其一,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加之自己實力不足,缺乏直接搞“獨立建國”的基礎;

  其二,李登輝的“兩國論”與民進黨“臺獨黨綱”,按陳水扁的説法是“本源一體”,一脈相承,都是要分裂中國,最終實現“臺灣獨立”,大方向完全一致,因此黨內的“臺獨”基本教義派也基本上可以接受;

  其三,推行只做不説的“兩國論”,比公開搞“臺灣獨立建國”風險要小,不會立即招至滅頂之災;

  其四,“兩國論”經李登輝竭力鼓吹,在島內有一定影響與社會基礎;

  其五,幫助李登輝炮製“兩國論”的一班人馬還在,只要原班接收過來,就可為其所用;

  其六,會得到李登輝及其追隨者的全力支援,藉以幫助他們穩住執政地位。

  民進黨當局終極目標就是實現“兩岸兩國”,就是“臺灣獨立”,因此很自然地要選擇“兩國論”作為其抗拒“一國”和“統一”,推行“臺獨”分裂路線的著力點。對此,民進黨當局的一位高級官員曾向人私人透露過,她説,“我們不再提‘兩國論’,我們只是按‘兩國論’辦事”,“‘兩國論’可做不可説”。

  二、推行“兩國論”政策的基本做法

  民進黨當局上臺執政以來,主要是從以下幾方面貫徹落實“兩國論”政策路線的。

  (一)否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堅決拒絕統一。無論是民進黨搞“臺獨”,還是李登輝搞“兩國論”,都是從分裂中國的領土與主權,抗拒兩岸統一著手的。民進黨及其高層一些頭面人物,長期以來一直鼓吹“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兩岸是互不隸屬的兩個主權國家”,李登輝則鼓吹兩岸是“國與國的關係”。總之,他們都是刻意要否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陳水扁上臺以來,一直堅守這條防線,一再聲稱“臺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堅決不接受“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領土與主權不容分割”的一個中國原則,拒絕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陳水扁曾公開聲稱:“臺灣是一個國家,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呂秀蓮更是不斷鼓吹,“臺灣人不是中國人”、“臺灣早已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兩岸是“遠親近鄰”。為了堅持這一立場,臺灣當局公然推翻海協和海基會于1992年經過多輪協商達成的各自以口頭聲明的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將其歪曲為“沒有共識的共識”,偷梁換柱成“九二精神”。陳水扁在去年底民進黨舉辦的造勢大會上更是赤裸裸地大肆攻擊“九二共識就是要消滅中華民國、吞併臺灣”,他煽動臺灣民眾“不能袖手旁觀,為了國格和尊嚴,不能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

  無論是搞“臺獨”,還是搞“兩國論”,都是要堅決抗拒統一的。陳水扁在2000年“520”就職講話中曾公開承諾在其任內“沒有廢除國統綱領和國統會的問題”。然而,他很快就出爾反爾,公開否定自己所作出的承諾。上臺至今將“國統會”一直冷凍著,拒絕召開“國統會”,也不接受出任“國統會主委”,陳水扁甚至公開聲稱“國統會”只是一個“名存實亡”的諮詢機構。“國統綱領”亦被束之高閣,為此,連“陸委會”每年都會送給臺灣學者的記事本,也因為其中印有600字的“國統綱領”也停止印製了。不僅如此,臺當局的領導人還公開質疑“國統會”並非不可挑戰的圖騰與符號,並且很不客氣地反問,“國統會”設置是在“自由民主”原則下加速國家統一,但所謂國家統一的目標是否真的曾在“自由民主”原則下取得臺灣民眾的支援認同?並指責“國民黨政府將統一視為臺灣前途與兩岸關係的唯一選項,這種處理方式不符合民意”,強調“統一選項是否為唯一的結論及兩岸關係的最後結果,必須符合臺灣人民的意志”;“國統綱領是否必須以統一為唯一及最後的選項值得進一步探討”。臺當局一些高層人士為貫徹陳水扁的此一意圖,曾為推動修改甚至廢除“國統會”、“國統綱領”而大肆造勢。在2001年2月23日“國統綱領”通過10週年之際,民進黨“新世紀國會辦公室”公開發表新聞稿稱,“應該將‘國統綱領’丟入歷史的灰燼之中”,而“國統會”亦必須解散,並要籌組“兩岸和平委員會”代替“國統會”,由“兩岸和平綱領”取代“國統綱領”。由此可見,民進黨當局基於“臺獨”意識形態,對兩岸走向統一是絕不甘心,必定要繼續抗拒下去。

   (二)提出似是而非的“統合論”,企圖將目前兩岸的分離狀況固定化、永久化。陳水扁在2001年元旦祝詞中指出,要“從兩岸經貿與文化統合開始著手,逐步建立兩岸間的信任,進而共同尋求兩岸永遠永久和平、政治統合的新架構”。陳水扁在這裡提出的所謂“統合論”,可謂是似是而非,暗藏玄機,同時,也是想以慣用的玩弄文字遊戲的手法,達到“四面逢源”,緩解其所面臨的壓力。故此言一齣就有不明就裏的人認為是什麼“善意”,因而也博得了某些喝彩聲,但同時也引起了一些“臺獨”基本教義派的誤解。陳水扁為了避免這次玩的文字遊戲傷及自己人,不得不親自出來向“獨派”人士把其“統合論”的真諦講清楚,説明白。2001年3月19日,他向參加“世界臺灣人大會”的“臺獨菁英”們説,不要聽到“統合論”就跳起來,“不要一看到‘統’、一看到‘合’,就以為要被統被合”;要明白“同一字、同一問題,我們可以做有利自己的解釋,不是‘統’就表示要統一”,不要“被文字迷惑、嚇倒”;“統合只是過程”,是要“尋求統獨間的共識”;李登輝發表“特殊國與國關係”論時,文內即已提到“政治統合”,他是看到那個才開始思考的。陳水扁的上述表白,透露了他提出“統合論”的玄機。即所謂“統合論”,原來既不是想“統”,也不是想謀“合”,而是以堅持分裂的立場為基點的,其實質與“兩國論”是如出一轍,根本目的是借含有類似歐盟模式或邦聯架構的所謂“政治統合”,將兩岸今天的狀況固定化、永久化;另一方面,是想以模棱兩可的手法,盡一切可能,整合“朝野共識”,進而謀取島內各種政治力量和各種政治主張之間,在統獨問題上共同對抗祖國大陸的最大公約數,以幫助他走出執政困境,穩住其權力地位。真可謂一箭雙雕!

  (三)從多方面推行“去中國化”政策。陳水扁、民進黨執政後,迫於壓力,雖尚不敢明火執仗地搞“法理臺獨”,但卻一刻也沒有放鬆從思想、文化、教育與意識形態等領域潛移默化地搞“去中國化”的“臺獨”活動。這方面的動作很多,在這裡略列舉一些事例以饗讀者。

  其一,刻意區隔“臺灣文化”與“中國文化”。2000年5月,陳水扁在其就職演説中,專門談了一段“臺灣文化”,但他絕口不提“臺灣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內在聯繫,卻別有用心地提出要“讓立足臺灣的本土文化與華人文化、世界文化自然接軌”。顯然這是要以“華人文化”取代“中國文化”,再刻意把“臺灣文化”和“中國文化”分開,且並列與對等起來。為此,民進黨當局自執政以來,一直強調要重建所謂“臺灣文化的主體性”或者一個完全有別於中華文化的所謂“臺灣文化”。因此,美國《華盛頓郵報》指出,臺灣當局正在實施一項使臺灣島繼續與中國大陸分離的戰略,在文化領域突出“臺灣特性”正是這一戰略的關鍵部分。説白了此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臺獨文化”,以為其搞政治“臺獨”作基礎鋪墊。

  其二,實施所謂“鄉土教學”。臺灣當局的所謂“鄉土教學”、“本土化教育”實際是基於從“臺灣主體意識”異化出來的“臺獨意識”,其實質是要進行“脫中國化”的歷史、文化教育。“鄉土教學”作為所謂“本土化教育”的一環,就是用臺灣地方方言(即“閩南話”)教學,對臺灣中小學進行臺灣歷史、地理、人文、風俗、社區等方面內容的教育。這一教學在小學階段則側重語言掌握,將方言(臺語亦即閩南語)學習融入各科教學中,以此沖淡和弱化以至最終取代“國語”(普通話)在臺灣的地位;在中學階段則偏重臺灣歷史文化教育,以新編的《認識臺灣》作為教材範本。三年前在李登輝分裂主義政治干預下所完成的《認識臺灣》教科書,當時因該書“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刻意切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聯繫”而受到島內各界的廣泛批評。但民進黨當局執政後執意要推行所謂“本土化教育”,不僅強行規定小學要用方言教學,而且把中學推行的《認識臺灣》教科書也列入了小學教材。臺灣島內不少有識之士認為,臺當局強調的“鄉土教學”,體現的是所謂“去中國化”的“臺獨”觀,目的是企圖從“根”上對臺灣青少年進行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去中國化教育”,培養他們從小就不接受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

  其三,“通用拼音”事件。去年民進黨上臺執政後,所搞的第一個“去中國化”的動作,就是企圖以具有本土色彩的所謂“通用拼音”取代國際通行的“中文拼音”。據説這樣做的主要意圖是“怕臺灣被視為中國的一省”。原來民進黨當局一執政就棄“中文拼音”不用,而要改採用缺乏科學性和通用性的所謂“通用拼音”作為譯音,是因為中國大陸用中文拼音。因此,有人指出,這種做法“名為尊重本土文化而兼具反共意識,實為‘臺獨’意識作祟”。島內輿論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反對中文拼音方案的實質是“企圖建立一套獨立運作的拼音系統,強行推行臺語,以自外于中華文化”,隱含要搞“一中一台”的政治意義。

  其四,設立“臺灣文學系”。臺當局2001年推出的所謂“本土教育”,表現在高校教育方面是,要在高等院校設立臺灣文學系。早在年初,臺灣“教育部高教司”就鼓勵臺灣各大學設立“臺灣文學系”或“臺灣文學研究所”。高教司負責提供師資員額,目前已有臺灣清華大學、中興大學、成功大學提出申請。將來臺灣各大學的“中國文學系”會逐漸被“臺灣文化係”所取代;“中國文學系”將被併入“外國文化係”、“東方文學組”。設立“臺灣文學系”的目的是要培養中小學鄉土語言教師,重點當然是臺灣語(閩南語),客家話和原住民話只是陪襯而已。有輿論指出,站在基本教義派“臺獨”神主牌立場,是必須堅持臺灣本土語言教育,削弱“中國語言”的影響力,以為未來的“建國”打下堅固的基礎。

  其五,“國史館”變成了民進黨的“黨史館”。臺灣當局主導臺灣“國史館”編著出版《從“戒嚴”到“解嚴”一書,企圖將民進黨的所謂“民主運動史”定位為臺灣政治史,用民進黨史取代臺灣史。“國史館”已經停止例行的編輯工作,成為民進黨的“黨史館”。這是“以意識形態挂帥”,歪曲史實,切割臺灣與大陸的歷史、文化淵源關係。臺灣有“立委”指出,如果民進黨不能認同臺灣與大陸的文化同出一源、臺灣的歷史來自於大陸,以“亡史”的做法來實現他們的理念,將是臺灣社會更大的隱憂,是一種更可怕的危機。

  其六,拆除臺軍營中“統一”標語,在特定的稱謂上大做文章。臺當局暗中推動“臺獨”、“脫中國化”、排拒統一是全方位的,任何一個部門和角落都不會放過。去年3月和5月,臺“國防部”連續兩次發文,命令軍中營區拆除室內外所有有關宣傳國家統一、復興中華文化、反對“臺獨”等標語與口號,據説臺當局還將對軍中政治教育的教材進行全面檢討,刪除有關這方面的內容。民進黨當局自執政以來在特定稱謂上更是大做文章。民進黨剛上臺接掌“僑委會”,就將“海外僑胞”區分為“臺僑”、“華僑”與“老僑”三個等級,引發海外僑胞的強烈不滿。臺北“故宮博物院”亦如此,新上任的負責人為了貫徹民進黨當局推行“本土化”、“去中國化”政策,要在該院增列“臺灣本土文化”,而把“故宮文物”亦即“國家文物”改稱為“中國文物”。臺“外交部”在“去中國化”方面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僅將其辦公樓頂漆成民進黨的綠顏色,而且還擬在每個人的護照上加印“臺灣”二字,並通令其駐外機構以借“國旗”換“國徽”行廢“國徽”、“國旗”之實,以此來凸顯民進黨要建立“臺灣新國家”的圖謀。“行政院新聞局”也不甘落後,繼在去年出版的英文版“中華民國年鑒”封面名稱上傚法“外交部”的做法加上“TAIWAN”(臺灣)字樣,並將“年鑒”首頁的中國地圖移至末頁之後,在2001年歲末年初竟以“不合時宜”為由,廢止帶有中國版圖圖案的“新聞局局徽”。臺《聯合報》評稱,“新聞局去除有中國版圖的局徽後,讓人聯想到民進黨搞‘臺獨’的居心”。

   (四)支援縱容“臺獨”活動。陳水扁上臺後,“臺獨”勢力製造“臺獨”鬧劇有增無減,並一直得到了他的縱容與支援。2000年7月,他肯定民進黨第九屆“全代會”宣稱“對臺灣主權獨立的主張決不會改變”;8月,默認“建國黨”成立“臺灣臨時政府”掛牌營運;2001年2月,公開庇護鼓吹“臺獨”的《臺灣論》作者及大放厥詞的許文龍、金美齡等人。3月份,與狂熱的“臺獨”分子一起將“臺獨”鬧劇推向了高潮。在臺當局的縱容和支援下,數百名世界各地的“臺獨”分子,選擇在陳水扁“當選週年”之際,匯集臺灣,上演了一場所謂“世界臺灣人大會”的政治鬧劇。會場內外,“臺獨”分子宣稱自己是“臺灣國國民”,叫嚷“從今天起不再忍耐,要大聲説出‘臺灣是一個新的國家’”,不斷呼喊著“臺灣國國民站起來”、“臺灣國一定勝利”。陳水扁不僅親自到會發表致詞,呼應死硬“臺獨”分子的倡狂言論,而且忘情地自稱是“臺灣總統”,高喊“臺灣人站起來,臺灣走出去”。被陳水扁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的“臺獨”分子金美齡一再聲稱,她不承認“中華民國”,鼓吹臺灣應以“公民投票決定臺灣前途”,並要在近5年內“趁中國沒有能力之前更改國號”,“作永久性的解決”;並稱“未來如果臺灣建國,很多日本人會幫助臺灣講話的”等等。金美齡狂妄的“臺獨言論遭到島內很多人士和媒體的譴責,而陳水扁卻公開地站出來,要“誓死捍衛她的言論自由”。可見,陳水扁對“臺獨”基本教義派真是呵護備至。

   (五)全面投靠美國,甘當美對華遏制的棋子。陳水扁上臺後推行的是全面投靠美國的政策。早在去年當選後就曾公開表示,他的“520”就職演説必須“使美國滿意”,其高層亦不避諱多次公開地要美國介入兩岸事務。小布希上臺後,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將臺灣作為加強對中國遏制與防範的棋子,陳水扁千方百計地迎合,甘當美國人的棋子,聲稱“臺灣是美國的夥伴,也是美國的資産”,“阿扁辦事,美國放心”,並乞求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陳水扁當局的積極投靠美國政府的做法,雖然換得了美國當局允許他過境紐約,並給予臺灣自1992年以來最大宗的軍售案,但卻遭到島內很多人士的批評。有輿論公開質疑,“一切以美國放心為己任的阿扁能不能有效地捍衛國家(臺灣)的尊嚴和利益呢?”總之,企圖倚仗外國反華勢力的撐腰來實現其搞分裂、“臺獨”目的,到頭來只會落得一場空。

  三、延續李登輝“兩國論”路線的必然後果

    李登輝在其任期行將結束前,為了給其繼任者的大陸政策定調,以便延續其分裂路線,竟公然提出了要分裂國家的“兩國論”,引發了第三次臺海危機,使臺灣經濟、社會受到了嚴重衝擊。陳水扁上臺後,雖不敢公開地搞“臺灣獨立建國”,但是啟用為李登輝炮製“兩國論”的原班人馬,以只做不説的方式延續李登輝“兩國論”分裂路線,致使兩岸關係一直處在緊張狀態,兩岸正常的接觸、協商、溝通至今無法恢復,兩岸政治僵局無法突破。兩岸潛藏著的嚴重危機,加劇了島內一系列矛盾。其上臺後島內政局迭宕起伏,政壇上各種鬥爭鬧劇一再上演;族群與統獨矛盾再次激化,所謂的“本土”與“非本土”之爭再起成為島內政爭的焦點;股市跌跌不休、經濟大幅滑坡,民眾的生活品質急劇下降;臺灣民眾對當局一度嚴重缺乏信心,看不到臺灣未來的前途與方向。所有這一切都是民進黨當局延續李登輝“兩國論”分裂路線的必然惡果。

  (來源:人民網,作者:余克禮)

                               編輯:李艷波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