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文化自信為兩岸共圓“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支撐

2017-12-05 08:0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他説,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他還説,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在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啟新紀元的關鍵時刻,“如何復興中華文化”無疑成了擺在兩岸中國人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以中華民族自信來闡發中華文化的時代內涵,增強兩岸同胞的精神聯結;依託中華文化自信邁向中華民族發展新境界,為兩岸同胞共圓“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

  一、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大陸文化事業繁榮興旺、文化産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更加豐富、文化獲得感顯著提升,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文化自信得到彰顯,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都離不開習近平總書記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偉大號召,因為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曆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華文化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基因根脈,也有兼收並蓄的胸襟與氣度,中華民族能夠幾經曲折而不亡,正是拜我們悠久的傳統文化所賜。所謂文化自信,就是一個民族對自己生存方式的自我肯定,是對共同價值觀的自我傳承。今日之中國,不僅中華文化是全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從思想層面至日常生活,也都處處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我們更因五千年流傳不息的中華文明而屹立於世界潮頭,擔負起凝聚民族復興之魂的歷史重任。今日之中國人,有義務回應時代關切,在中華民族馬上就要實現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面對強勢的西方文化,擔負起文化自省與自新的時代之責,堅定文化自信,為“中國夢”的實現奮勇前行。

  二、大力厚植兩岸共同的文化價值觀

  民進黨當局自去年重新在臺灣執政後,就單方面改變兩岸關係現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內涵,並在島內或明或暗地展開了一系列各種形式的“去中國化”行為,直接造成過去持續8年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局面不復存在,也為中華文化的復興之路增添了更多變數。“臺獨”勢力為何始終熱衷於將自己的“事業”建立在摧毀中華文化的基礎之上?他們費盡心力刪去中華文化在中小學課本中的比例,刪改文言文、減少語文課堂數……試圖從臺灣年輕一代人的意識中刨除中華文化的影響,皆因他們深知中華文化具有的獨特吸引力,終將會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攜手貢獻心力的強大精神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11月會見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植根在兩岸同胞內心深處,是兩岸同胞的“根”和“魂”,兩岸同胞是中華文化的傳人。幸運的是,雖然臺灣人民經歷了日據時期、遭到過歐風美雨的洗禮,但中華文化在臺灣仍然得到了廣泛傳承。近30年來,雖然島內不斷上演政黨輪替,民眾政治認同也在不斷變化,但大多數臺灣民眾對於中華文化的認同仍然是根深蒂固,不會因為執政黨的改變而發生根本性調整。

  面對“臺獨”分裂勢力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破壞,面對臺灣一些民眾政治認同的變化,兩岸更應該加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尋找共同點,厚植共同文化價值觀。兩岸經濟社會發展如今取得的成就,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基礎底蘊。黨的十九大為大陸今後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指明瞭方向與道路,也願意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共同進步。所以,中華文化“固本”與“開新”皆為擺在兩岸同胞面前共同的重大課題,“中國夢”是包括兩岸同胞在內全體中國人共同的夢想,需要兩岸同胞共同維護好、運用好、發展好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一方面做好保護與傳承,一方面從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同時還要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中華文化注入時代內涵,對內助力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對外彰顯中華風采與文化貢獻。

  三、文化自信需要增強文化自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臺灣社會無處不在的習俗、信仰、價值、規則和人文風貌等中華文化底蘊,都是臺灣彌足珍貴的財富,也是中華文化在臺灣深厚紮根的最有力證據。雖然我們對於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再造能力有充分自信,但對於“臺獨”勢力削弱甚至切斷中華文化在海峽兩岸的血脈相續的企圖,仍需做好必要的防範。為此,兩岸同胞應共同擔負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時代任務。

  增強文化自覺,需要兩岸在堅定地反“臺獨”鬥爭中共同守護了中華文化之本,在共同弘揚優秀文化的同時闡發中華文化的時代內涵,促進兩岸文化事業、文化産業健康發展;需要兩岸同胞加強對中華文化的整理與傳承,因為浩如煙海的文化古籍中,包含著豐富的治國理政智慧,是我們先人認識中國、改造中國的主要依據,也必將為我們今人提供豐富的養分;需要兩岸文化工作者注重交流,促進兩岸同胞在交流中增進認識、于認識中增強理解、于理解中促進雙方心靈契合。

  總之,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沉澱而成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體中華兒女勠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代,更需要兩岸同胞在共同提升民族文化內聚力、彰顯民族文化影響力的進程中,不斷增強中華文化自信、中華民族自信,因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中華文化是能夠保障兩岸同胞立足世界謀取發展的精神生命之本,只有基於中華文化之根本,才能真正做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才能儘快迎來“中國夢”變為現實的那一天。(台灣網特約評論員:肖春陽)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