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訪問團大陸行:弘揚抗戰精神 共創中華未來
在國民黨主席連戰先生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生先後訪問大陸、掀起兩岸黨際交往高潮之際,新黨不失時機,組織“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陸訪問團”來大陸參訪,進行歷史性的“民族之旅”。新黨的來訪,對于增進兩岸同胞的民族情感、消除兩岸敵意、緩和兩岸關係必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新黨作為一個在臺灣島內長期堅持反對“臺獨”的政黨,選擇在這個時機訪問大陸,不僅僅是“民族之旅”,同時也是“追思之旅”、“精神之旅”和兩岸同胞又一次重要的“交流之旅”。
追思之旅
眾所周知,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百年來苦難的中華民族抵禦外國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當時,面對日本法西斯的瘋狂入侵,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團結合作,建立起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經過整整8年的艱苦抗戰,終于戰勝強敵,寶島臺灣也因此而重歸祖國懷抱。長期以來,兩岸同胞為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曾經互相支持、互相扶助,同呼吸、共患難。沒有祖國大陸抗日戰爭的勝利,臺灣也就不可能光復。撫今追昔,有助于讓歷史告訴未來,有助于兩岸同胞認清當前形勢。
抗戰時期,有一批漢姦妄圖拉山頭,借助于日本人的勢力自立小王國,自絕于民族和國家。歷史充分證明,列強只是培植自己的傀儡,扶植有利于自己的勢力。說到底,外來勢力從來就怕中華民族的團結、中國的國家富強。“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兩岸問題之所以會發展成為今天特殊的國內問題,症結何在?大家都心知肚明。在大國格局變化頻仍的當今世界,臺灣民進黨執政當局卻試圖遊走于大國之間,寄希望于某些大國的撐腰與支持,試圖以此保住自己的“小朝廷”,到頭來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今天,在全中國人民隆重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的時刻,臺灣民進黨當局卻宣稱臺灣“與中國抗日無關”,拒絕舉辦任何紀念活動,企圖從歷史上割斷與大陸的血肉聯係,並以此討好曾經加害過臺灣同胞整整半個世紀之久的日本侵略者,想借助外力來對抗祖國大陸,實現“臺獨”的目的。這是十分不明智的,也必然為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所反對。
新黨的這次大陸之旅,憑吊了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拜謁了南京中山陵、吊唁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了大連的甲午戰爭遺址和抗日戰爭遺址及紀念館,參觀了北京盧溝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館。這一行程本身,就充分說明了新黨把臺灣和大陸的抗日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了。從臺灣人民抗日100周年紀念和大陸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這一角度尋找到了兩岸抗日的共同點,這是對民進黨執政當局試圖“去中國化”和搞“文化臺獨”的嗆聲。它代表了臺灣大多數民眾反對“臺獨”的主流民意。
精神之旅
鬱慕明主席說:“回上海祭祖不如去東北有意義”,這說明新黨此次來訪是民族精神層面上的溝通。抗戰精神是民族團結的精神、不畏強暴的精神、同仇敵愾的精神、一致對外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精神。
這次新黨的行程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證明了兩岸人民在抗日問題上,在抵禦外來侵略問題的中華民族精神上是一致的。說明兩岸不僅在血脈上同根同源,而且在民族立場上也是同根同源。“臺獨”分子們妄圖借助外力抹殺兩岸在抗日戰爭問題上的民族共性是對自立自強、救亡圖存、團結抗敵的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侮辱。“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中華民族的兩岸兒女都應該看清楚這一點,只有奮發圖強,中華民族才有出路;只有兩岸同胞團結起來,摒棄“臺獨”,共謀國家的和平統一,中華民族才能強大騰飛。誠如鬱慕明主席所言:“精神層面的共識不需要經過其他任何人同意”。
《國風·秦風·無衣》里說:“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這首中國古代的“義勇軍進行曲”,早就體現出了中華民族團結奮戰的精神。不論在臺灣還是在大陸,在抗日問題上都有民族英雄,但也出過漢姦民族敗類。但漢姦畢竟是少數,而且到頭來總是被丟棄到歷史的垃圾堆中。“雞有時也會比鷹飛得高,但雞畢竟是雞”。“臺獨”可能猖獗于一時,但畢竟是沒有出路的,因為它違背歷史潮流,損害了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而新黨此次“精神之旅”,必然有助于喚起更多臺灣民眾的民族認同感,將使越來越多的臺灣民意匯流到中華民族的抗戰精神之中,共謀“反獨促統”大業,利在兩岸人民,功在國家民族。
交流之旅
這次新黨來訪,繼國、親兩黨之後掀起了又一波登陸浪潮。臺灣的“大陸熱”和大陸的“臺灣熱”,有助于遏制“臺獨”,緩和兩岸關係,這是我們所樂見的。我們希望兩岸同胞加強交流,促進兩岸關係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
新黨自成立以來,在島內“臺獨”肆虐的惡劣政治環境下,為了國家和民族,不怕打壓,不怕孤立,多年來始終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持“九二共識”,主張兩岸和平統一,與大陸持續交流交往,互動良好,竭盡自己之所能,做了許多有利于兩岸民眾福祉的好事。鬱慕明主席說:“新黨雖小,義不容辭”,我們為之欽佩,同時也希望島內有更多的政黨、團體和社會精英能夠這樣做———不管他們過去說過什麼、做過什麼。從兩岸互動來看,只要有利于“反獨促統”,只要有利于國家和民族,政黨的互動是平等的;只要堅持“九二共識”,任何平等協商的模式和平臺都可以建立起來。對此,大陸方面已經一再釋出善意。
當前,兩岸關係的局勢依然嚴峻,“臺獨”勢力並沒有放棄他們的分裂立場,但是我們已經看到,臺灣民意已經並將繼續朝向有利于民族團結的方向發展。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政黨無論大小,人民無論兩岸,只要大家從民族利益出發,一切問題都好商量,都好解決。追思歷史,展望未來,相信海內外中華兒女所期盼的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一定能夠早日到來!
(來源:中國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作者:徐博東)
編輯:李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