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陳孔立:兩岸關係僵局下的變化

2003-06-11 10:06:00
來源:
字號
  自從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以來,兩岸在政治上就陷入僵局。陳水扁上臺以後,一直不肯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回到“92共識”,致使兩岸僵局無法化解。一年來的兩岸關係,總的來説,政治僵局依然存在,但在僵局下仍然有些變化。
 
  誠意 務實 自信 

  一年來,大陸方面,力圖打破兩岸政治僵局,早在1月24日,錢其琛副總理就提出:“雙方應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緩解矛盾,改善兩岸關係,打破政治僵局”。同時,不斷地展現出善意和誠意:
  
  一再重申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説明“沒有人比我們更希望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表示要“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並且把它寫進16大的報告,體現出它的權威性。應當指出,即使在臺灣當局提出“一邊一國”分裂主張、嚴重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情況下,大陸方面仍然不受干擾,堅持既定方針,向臺灣同胞表示要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充分體現出寬闊的心胸和由衷的誠意。    
  
  1月間,錢副總理重申“新三句”,表明“大陸與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當時臺灣有人還擔心這是對內説的,可能“內外有別”。9月間,唐家璇外長在聯合國重申這個説法,臺灣輿論注意到這是在國際正式場合的表態。11月,在16大報告中再度提出“新三句”,反把它寫進最高層次的文件,表示出鄭重的態度和最大的誠意。
  
  ──主動提出,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暫時擱置某些政治爭議,儘早恢復兩岸對話和談判,並且提出“三個可以談”的建議,顯然,這種理性、務實的主張和做法,再次體現了打破兩岸政治僵局的善意和誠意。 

  ──主動提出,“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建議。 

  ──主動提出,歡迎民進黨成員以適當身份前來參觀、訪問,增進了解。 

  ──為了消除臺灣同胞對部署導彈的疑慮,大陸方面鄭重聲明:“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是針對臺灣同胞的”。導彈的部署體現了中國的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國防白皮書》明確表示:“在戰略上堅持防禦、自衛和後發制人的原則”。 

  ──為了適應臺胞、臺商的需要,積極推動“三通”,一再提出可行的對策。“三通”作為經濟問題,可以比照香港模式,由民間談判解決,兩岸“三通”作為“兩岸航線”,這就化解了原有的爭議,許多臺灣人士都感受到其中的善意,認為這是務實的做法。
 
  大陸方面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立場,堅定不移地執行和平統一的方針,始終沒有改變,也不受分裂勢力的干擾。同時,把解決臺灣問題與國家發展戰略、與民族復興聯繫起來,顯得更有自信。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把他們視為“發展兩岸關係的重要力量”,與他們一道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在政策上,行動上,更加主動、更加務實、更加展現誠意,這是朝向理性、寬容、耐心、克制、成熟、自信方向的變化。 “示好”“挑釁”“轉折”? 

  一年來,臺灣當局在兩岸關係上的表現怎樣呢?有的海外媒體指出:“示好”與“挑釁”並存。據我看,似乎以7月份為界,可以明顯地看出前後有所不同,能不能説已經出現一個“轉折”?則有待觀察。大家知道,陳水扁的説話經常前後不一,用臺灣的話説是“變來變去”,甚至在"示好"的同時,也不忘帶有“挑釁”。不過,我總是寧可採用“正面的解讀”,哪怕有一點點善意,也給他記上一筆。 

  ──1月間,陳水扁對錢副總理的講話做了這樣的回應:“任何有助改善和穩定兩岸關係的談話和作法,我們都表示歡迎”。 

  ──2月間,陳水扁在美國表示:“我們也願意呼應中共所提,雙方可以就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交換意見”,並且準備派遣相關人員訪問大陸。 

  ──5月9日陳水扁的“大膽講話”提出:“兩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條路”,後來又説:“三通談判可以考慮委託民間”。這種善意的言論,很快就得到大陸方面的善意回應,表示希望臺灣的航運業者人士能夠儘快受到當局的委託,“爭取儘快通起來”。 

  當時,有的臺灣學者認為陳水扁提出了“新兩岸政策”,並且指出,如果兩岸關係有所進展,臺灣經濟將可能找到出路。我當時表示個人“寧願解讀這是一種善意的表現”,關鍵是能不能從“口頭上的善意”變成“行動上的善意”,這對陳水扁是一個考驗。可惜從此以後,並沒有任何積極的行動,相反的,大家看到的只是臺灣當局一再阻撓“三通”的言行。 

  應當指出,陳水扁在發表“口頭上的善意”的同時,還經常顯示出“挑釁”的一面,我只想舉2002年頭10天的事為例。在這10天中陳水扁發表了4 次談話,其中就有以“反問中國大陸”的口吻,提出五點進攻性的質問,並且發表攻擊香港“特首”是“北京當局”的傀儡等等挑釁性的言論。這離“善意”已經十萬八千里了。
 
  更加嚴重的事件終於發生,8月3日竟然推出“一邊一國論”,並且“繼續連番對大陸做出被視為極具‘挑釁性’的強硬發言”(日本學者的看法),公然挑戰“一個中國原則”,把兩岸關係推向破裂的邊緣。這次“衝撞”得不到國際社會的認同,終於宣告失敗。
 
  我們看到,從此以後,陳水扁處境更加困難,心情更加憂鬱,連“口頭上的善意”也沒有了。這是否意味著臺灣當局已經出現一個根本性的“轉折”,他們已經關閉了對話、談判的大門,要與大陸為敵呢?學者們在分析“一邊一國論”時,曾經指出,它是在國際形勢變化和大陸經濟崛起的情況下一種“焦慮感”和“嚴重危機感”的表現。 

  兩岸關係前景 

  面對政治僵局,大陸方面越來越有自信,努力打破僵局,展現最大誠意;臺灣當局則越來越有“焦慮感”“危機感”,進退失據,陷入難以招架的困境。 

  擺在臺灣當局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堅持走分裂主義的路,與大陸對抗到底。顯然,這是令人無法容忍的,也無法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援,即使在民進黨內部也不可能得到全體成員的支援。民進黨內的務實派一再表示:“民進黨無意與大陸為敵”,對此,我也“寧可做出正面的解讀”。二是回應大陸的建議,“暫時擱置某些政治爭議”,先談起來,這對緩和兩岸關係、打破政治僵局是有利的。目前已經提上日程的“三通”,在我們這方面沒有任何困難,臺灣民眾又有迫切要求,如果臺灣當局真要為民眾福祉著想,有什麼不能解決的呢? 

  先談起來,談“三通”,談“兩岸經濟合作機制”,談“三個可以談”,談臺灣方面想談的任何問題,這是打破僵局、改善關係的必由之路。有沒有誠意,要看行動。兩岸關係的前景如何,取決於雙方的誠意和努力。臺灣各界,包括民進黨內的務實派應當有所作為。 

  按既定方針辦,“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我們對兩岸關係的前景充滿自信。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