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復辟“戒嚴”喪心病狂,臺灣人民唯有覺醒方能自救
2025-05-13 16:3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近來籠罩在一股日益濃厚的肅殺氛圍之中。曾幾何時,以追求“民主、自由、人權”為號召,並借此騙得選票的民進黨在執政之後,非但未能深化保障臺灣人民應有的權利,反而大張旗鼓地推動一系列極具爭議的所謂“修法”。
在賴清德今年3月13日提出將大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的“賴17條”後,臺立法機構民進黨黨團宣稱今年整個立法機構會期都將是所謂“安全會期”,繼此前已經通過施行的“安全五法”之後,今年民進黨民意代表更是接連提出所謂“安全十法”、甚至是“安全十五法”的多種修法版本,還倡議設立淩駕於現行“司法體系”之上的“安全專業法庭”。這一連串的組合拳,讓廣大臺灣人民深感憂慮與惶恐:臺灣是否正一步步重新滑向“戒嚴”的深淵?
以“安全”之名行政治迫害之實
檢視民進黨當局近來在“安全”領域的立法與政策動向,其核心特徵便是透過條例的操弄,大幅擴張“安全”的定義邊界,將“安全”領域“罪與非罪”的界線模糊化,並在此基礎上顯著加重刑罰,為政治整肅與打壓異己提供看似合法的工具。以目前民進黨在臺灣地區立法機構提出審議一系列“安全法”的修改草案各種版本來看,其對“境外敵對勢力”“滲透來源”“核心關鍵技術”“發展組織”“涉及安全或公共利益”等關鍵概念的界定,充斥著高度不確定與極易被濫用的模糊詞彙。
更令人不安的是,民進黨推動的相關“修法”大幅降低了構成觸犯“安全”罪名的門檻,同時不成比例地提高了刑責。諸如“為境外敵對勢力發展組織罪”“泄漏或交付核心關鍵技術予境外敵對勢力罪”等,其構成要件的模糊性與刑罰的嚴苛性,動輒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無期徒刑,並處以鉅額罰金,將在臺灣社會形成強烈的恫嚇效果。在這種邏輯下,任何被民進黨當局認定為“意圖危害安全或社會安定”的言行,即便其本身並未造成實質損害,也可能被輕易入罪。
寒蟬效應正日益顯現
民進黨推動這一系列以“安全”為名的“立法與司法部署”,其所産生的寒蟬效應已日益顯現,對臺灣社會的多元活力與民眾權利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害。首先,言論自由與學術自由受到嚴重威脅。當相關規定的紅線模糊不清,刑罰的利劍高懸頭頂,臺灣人民在公開表達意見時,將不得不進行更嚴格的自我審查。
其次,正常的兩岸交流與互動將會受到嚴重阻礙。在“反滲透法”與相關“安全”法規的陰影下,臺灣的宮廟、宗親會、農漁會、學術機構、文化團體乃至於一般民眾,在與大陸進行交流時,都可能被放大檢視,甚至被構陷為“被滲透”的對象。
再者,臺灣社會的信任基礎將會受到嚴重侵蝕。當“反滲透”成為民進黨政治動員和司法迫害的主要手段,臺灣社會內部必然會滋生猜忌、對立與仇恨。
沒有宣佈“戒嚴”的“戒嚴”
民進黨當局之所以如此熱衷於推動這一系列名為“安全”的“修法計劃”,其背後有著複雜的政治盤算。一方面,是為了鞏固其執政基礎,壓制島內日益增長的對其施政不滿的聲音,特別是那些質疑其“倚美謀獨”“以武謀獨”路線、主張改善兩岸關係、追求兩岸和平發展乃至和平統一的各種力量。另一方面,這也是民進黨配合外部勢力“以臺制華”戰略,甘為棋子,將臺灣綁上美西方反華戰車的具體步驟。然而,這種飲鴆止渴的做法,無疑是將臺灣人民的身家性命作為其政治豪賭的籌碼,其後果不堪設想。
臺灣社會各界有識之士都應當發出正義的吼聲,堅決抵制這種以“安全”為名的“戒嚴”復辟。唯有臺灣人民的覺醒自救與持續抗爭,也唯有實現兩岸最終的完全統一,才能徹底遏止民進黨復辟“戒嚴”喪心病狂的濫權衝動,讓臺灣人民免於生活在“戒嚴”下的恐懼與不安之中。(作者為時事評論員:正心 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
[責任編輯:張亞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