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系列】武昌首義史話之九——革命余波

2021-11-03 09:2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編者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孫中山先生和他所領導辛亥革命,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所有中華兒女共同的歷史記憶。在海峽兩岸以多種方式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之際,從今天起,本網將連載一組 “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的系列文章,揭秘歷史真相,緬懷革命先輩,傳承愛國情懷,以饗兩岸讀者。
  
  革命余波
  武昌首義得到全國響應,首義53天后(1911年12月2日)革命軍剋復南京。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就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惱羞成怒,指使部下段祺瑞等通電“反對共和政體”;待革命黨再次表示,只要袁世凱逼退清帝即可舉袁為總統時,袁世凱馬上轉過身去,同樣通過段祺瑞等人,聯名向清皇室奏請“立定共和政體”,逼迫宣統皇帝退位。2月12日清皇室宣佈退位,14日孫中山向參議院提出辭去臨時大總統的職務。參議院2月15日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20日舉黎元洪為副總統。
  “無量金錢無量血,可憐購得假共和”。革命黨人對辛亥革命的夭折痛心不已,他們認為“袁世凱不可靠,終有二次革命之舉”。南方各省相繼組織“討賊”“除姦”“血光”等反袁團體,設法籌餉購械,準備武裝討袁。首義之區的湖北武漢,革命余波亦因此接二連三、此伏彼起。
  袁世凱竊權前後,由於反動勢力的離間和慫恿,原共進會首領孫武參加了黎元洪的“民社”,共同排擠文學社員和下層共進會員。文學社員組織“群英會”,醞釀反抗風潮。1912年2月28日,“群英會”聯合武昌教導團、“畢血會”、將校補充團、義勇團、學生軍以及武昌城內的民軍等,在向海潛、黃申薌領導下舉行暴動。革命黨人原擬推翻黎元洪、孫武把持的湖北軍政府,後因內部意見分歧,黎元洪又從中離間,致使“倒黎”未成,鋒芒轉為單只“倒孫(武)”。這樣,暴動發生後,黎元洪一面諉罪于文學社,借端大動殺機,暴屍示眾;一面又表示接受暴動者要求,將孫武撤職,並順手清除異己,軍政府大權進一步落入黎元洪之手。
  “群英會”暴動僅一日而終。革命黨人記取教訓,集恨于黎元洪。1912年7月,前文學社標(團)代表祝制六、江光國又組織秘密團體,準備武裝發難,不幸事泄,祝、江等多人被黎元洪捕殺。接著,黎元洪又借袁世凱之手,誘殺前共進會會員張振武、方維,逼走前文學社副社長王憲章,查封大江報,大肆摧殘革命力量。於是,“南湖事變”在激憤中釀成。“南湖事變”目標“倒黎”,計劃也比較嚴密。革命黨人運動好南湖馬隊、炮隊和城內外駐軍,還聯絡好黃陂等地駐軍,預定9月24日以蛇山炮聲和弓箭街火焰為號,夜半起事,除暴安良。不料24日傍晚,武昌城內總機關被破獲,信號未發,暴動受阻。南湖馬隊力圖重演去年10月10日之壯舉,于9月25日晚逼攻武昌南城,激戰三小時,死傷數百,敗下陣來。黃陂駐軍雖依約而行,亦因勢單力薄而失敗。26日,黎元洪大肆捕殺黨人,閱馬場血流遍地。
  革命軍中的反抗接連發生,黎元洪又怕又恨,于1913年3月對湖北軍隊大批裁汰。原文學社幹部季雨霖、曾尚武、熊秉坤等,馬上“席改革之餘風,以推倒黎元洪為宗旨”,召集退伍士兵組織“改進團”,廣送傳單約期起事。黎元洪電請袁世凱派北洋軍隊到湖北彈壓,漢口各國領事團也調兵艦七艘停泊于長江中以作威懾。黎元洪聲言“寧濫毋缺”,大肆屠殺革命黨人。革命黨遇害者不可勝數,部分人被迫出走,或參加後來李烈鈞的“討袁軍”,或投入白朗起義部隊,討伐竊國大盜袁世凱。
  1913年3月20日,同盟會改組後的國民黨領袖宋教仁在上海被暗殺,原來對袁世凱抱有幻想的一些革命黨人從幻夢中驚醒。7月12日,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爆發,武裝“討袁”開始,湘、皖、贛、寧、川、閩、粵等地先後宣佈脫離袁世凱政府而獨立。雖然由於黎元洪的強力控制,湖北地區的“二次革命”沒能形成統一的“討袁”獨立運動,但革命黨人仍在湖北各地紛紛起義。1913年6月,季雨霖組織“公民討賊團”發動武裝起義。“二次革命”正式展開後,寧調元等“謀亂”于武漢,季雨霖舊部“嘩變”于岳口、仙桃、皂市;沙洋、京山、荊門等地革命黨人同時起事;鄂西劉鐵擬與河南白朗起義配合,共樹“鄂西討袁軍”大旗。可是,皆因孤立、分散,寡不敵眾,先後遭到黎元洪與袁世凱聯手血腥鎮壓。
  湖北的“二次革命”失敗了,全國的“二次革命”失敗了,孫中山、黃興等被逼逃亡日本。至此,辛亥革命余波漸息。
  以武昌起義為鮮明標誌的辛亥革命,成敗得失感天動地,經驗教訓發人深省。(作者 珊伍)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高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