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火車”接續高鐵,擦出城鄉共進的“火花”
在高鐵時代,“綠皮車”成了見證鐵路歷史的“活化石”。慢火車與高鐵接續,偏遠地區旅客回家路不僅有了速度,更有了溫度。(1月14日 中國新聞網)
筆者記得幾年前在外闖蕩時,每次回家,都想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路線:通過接續列車的方式,早點到家,多省點錢。相信這也是至今春運漂泊在外遊子的“搶票攻略”。先乘高鐵以最快時間到達家鄉附近的城市,再用一、兩塊錢乘坐“小慢車”直達家鄉的小站,“高鐵+慢火車”,讓老鄉們回家的路總算不那麼遙遠了。
從牡丹江站始發終到長汀鎮站的6286次列車全程74公里,開行時間為2小時8分,最高票價僅4元錢。這趟只有3節車廂的“慢火車”,平均時速不到40公里,沿途停靠5個車站和6個乘降點,附近村民親切地把它稱作“便民公交”。老鄉們下了車走兩分鐘就能到家,在公共交通不夠發達的鄉村,慢火車成為了老鄉們求學、打工等特別必要的出行方式。
一元錢公益性慢火車,看似早該淘汰的綠皮火車,對於大部分偏遠山區的老鄉們來説,逢站必停、票價便宜,它不僅便利了老鄉們的生活,成為了他們與外界溝通的一條橋梁,更是承載了鄉親們與時俱進的求學夢、團圓夢、致富夢。鐵路部門幾十年不漲價的票價原則,助力老鄉們奔赴致富之路。鐵路部門肩負的責任與擔當,更是給了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希望。
今年春運,慢火車的持續開行是感動,高鐵更是亮點滿滿。今年是鐵路系統全面推行電子客票的第一年,基本覆蓋了高鐵和城際鐵路。鐵路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智慧+”的優勢,使車票從“有形”到“無形”,刷臉進站,這種小時候的“奇思妙想”,沒想到在日益科技化的今天,都變成了現實。搭乘科技快車,鐵路12306官網候補購票功能、網際網路訂餐、網上人臉識別辦理核驗等功能提升了公眾出行幸福感。候車廳裏的問詢機器人、智慧寄存櫃,科技元素的加入,也不斷提升著旅客的出行體驗。
一快一慢,張弛有度。慢火車接續高鐵,是時代與時代間的碰撞,更是速度與溫情之間的碰撞,擦出了城市與鄉村共同前進、絕不掉隊的“火花”。追夢路上,高鐵和慢火車,都承載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鐵路所想所作所為,正是百姓心中所願!(台灣網網友:溫欣悅)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