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家國情懷展示出我們的文化自信

2019-04-30 15:1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年週年,剛剛結束的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即以“家國”為主題,書寫了一篇獻禮祖國七十華誕的美麗華章。回顧過去70年中國電影的發展和主流電影創作,才能更好的展望我們追求的美好未來;心中記得傳承,才能激發我們更勇敢地前行。誰也無法否認,我們在繼續邁向電影強國的道路上,身上承載著中華文化自信和前進方向,而文化自信也正是提升中國電影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撒切爾夫人曾説過一句逆耳之言,她説:“中國人只能生産電視機,而不是思想觀念。”其實,這也是中國幾代影人試圖打破的刻板印象。中國電影人在70年的歲月裏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也在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化自信與展現家國情懷方面,探索與實踐了70年。

  曾經有一部新舊中國之間的電影叫《烏鴉與麻雀》,它講到了市民受到國家力量的阻止,也展示了這些人渴望新生活、渴望脫胎換骨的願望。1959年上映的《今天我休息》,已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表達出了國家怎樣介入市民生活進行全面管理,甚至通過善良的意願達成市民們的意願。而到了新世紀,2018年上映的《我不是藥神》,表現出的是在普通人即使連結起來也無法拯救自己疾病的時候,最後由國家出面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展現出的,正是一個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國家回應之間逐漸緊密的過程。

  最近幾年火爆華語世界的《戰狼》系列、《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都在國家意識方面顯示出了中國電影關於世界圖景的想像。一種強化國族指向的趨勢正在中國電影界逐漸成型。特別是《流浪地球》,在對原著改編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強化了國家意識。比如,原著的聯合政府被模糊化,最終在關鍵的節點上,是由中國空軍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拯救了地球。

  從上世紀一路走來的中國電影,透露出了越來越強大的文化自信,我們也開始對域外電影由仰視的視角逐漸變為了平視甚至有意的俯視性。中國電影人也逐漸開始明白這樣一條獲取文化自信應遵循的步驟:先有自己的文化主張,然後進行文化表達,最終完成文化征服。而只有最終完成了文化征服,我們的電影才能獲得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産生較強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電影70年華彩樂章,“家國”的故事一直被大螢幕記錄著。中國電影的發展,就是這樣點滴折射著我們的家與國的變化,寄託著中國電影人對民族、對國家樸素的情感,向世界展示著我們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台灣網網友:郭冰)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