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誰在對兩岸經貿往來與互利雙贏疑神疑鬼?

2019-04-26 15:3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日前,臺灣再出“損招”,修改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部分條文”,將未經許可赴臺陸資最高罰款上限,從新台幣60萬元大幅提高到2500萬元,且可按次連續處罰到改善為止。

  這可以説是蔡當局“逢中必反”的縮影。島內輿論人為,蔡當局對陸資區別對待,將會使臺灣錯失大陸的發展商機,進一步加重臺灣“悶經濟”困境,加劇臺灣經濟邊緣化境況。臺灣同胞根本會為之所動,定會以更大的登陸創業動力對蔡當局大聲説“不”。

  蔡當局利用一貫的“紅色威脅”對陸資抹黑抹紅,完全不顧臺灣同胞的權益生計和福祉紅利。對陸資越多的管制,越嚴的限制,只會顯現出蔡當局拼政治“技高一籌”,拼經濟“一籌莫展”。

  數據顯示,臺灣現在GDP已經被大陸多個省市超越。這種現實,蔡當局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如果依然在“臺灣比大陸好”的井蛙心態和唸唸不忘的優越感中度過,對臺灣的未來和臺灣同胞的利益百害而無一利。

  臺灣高雄市市長韓國瑜大陸行,成果豐碩,卻招來口誅筆伐。招致如此非議,主要原因還是韓國瑜的目的地是大陸,倘若他到美國、日本也許非議的聲音聲浪聲貝會小些。眾所週知,臺灣的一些政黨政客總是看不慣臺灣和大陸的交往交流,互利合作。

  總是抱著“逢中必反”和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兩岸的雙贏,以“統戰”“滲透”“威脅”等各種抹黑抹紅的手段,對兩岸融合發展指手畫腳,説三道四。

  韓國瑜遭到如此“反對”“抗議”的境況,應該是臺灣醜相和心態的冰山一角,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尤其是蔡當局,更是看不慣兩岸發展,和臺灣民眾的福祉對著幹。

  那麼,究竟是誰在對兩岸經貿往來與互利雙贏疑神疑鬼呢?

  一份成績單,一張晴雨錶。韓國瑜大陸行包括香港、澳門、深圳、廈門四地,搶訂單,交朋友,博感情,看發展,是他的大陸行主要任務。簽下了24.7億元新台幣、7.3億元新台幣、2億元人民幣和3000萬美元的可觀訂單。可是,蔡當局卻無視這份臺灣高雄民眾“夢寐以求”的成績單,棍棒齊飛,橫加指責,編造“投降”“賣臺”“犧牲”等帽子,甚至不惜出臺“防韓國瑜條款”和嚴審罰款的招數,以敬後效,以正視聽。可謂一貫的“逢中必反”玻璃心碎了一地。

  民眾最有發言權。雖然韓國瑜遭到了蔡當局的種種攻擊、抹黑、抹紅、打壓,高雄的“韓粉”還是自發的到機場去迎接給他們帶來幸福、收穫、利益的英雄和恩人,甚至將其拋向空中以表達感激之情。這種行為著實讓人感受到了,高雄市民希望什麼,臺灣同胞期盼什麼。干擾的行徑與阻擋的勾當此刻也就不值一駁毫無價值。

  其實,從去年臺灣“九合一”,島內很多縣市長憑藉“九二共識”、兩岸和平發展的主張贏得縣市長寶座就可以看出,臺灣同胞到底選擇兩岸和平還是兩岸動蕩、到底選擇拼政治還是拼經濟、到底是要福祉還是背叛,已經給出了答案。

  據統計,截止到目前,已經有超過30家臺資企業在大陸A股上市融資。2016年以來,共計有10家臺資企業在大陸A股上市,募集資金約350億元人民幣。這些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既融到了公司發展壯大所需的資金,又具有明顯的品牌形象加分效果,已經有越來越多臺資企業選擇在大陸上市。

  2015年以來,大陸在20個省市授牌設立了76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共入駐或服務台企及團隊約2000個,累計超過1萬名臺灣青年在基地和示範點實習、就業、創業,超過7萬人次臺灣青年參與相關各類交流活動。2018年,臺生報考大陸高校人數、臺青來大陸就業實習人數以及由大陸就業創業機構提供服務的新增臺企數量均保持兩位數增長。越來越多臺胞臺企,特別是臺生臺青選擇來大陸發展,實現人生理想。

  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應詢表示,民進黨當局出於一黨一己之私,以各種手段干擾限制兩岸交流合作,大肆進行政治操作,損害臺灣同胞利益。對於臺灣民眾追求美好生活不僅橫加阻撓,而且口出惡言,甚至比作“禽獸”,充分説明他們眼裏根本沒有民生疾苦,心中完全沒有百姓福祉,暴露了他們踐踏人民利益的一貫立場,最終只會被人民所唾棄。

  而蔡當局對韓國瑜的大陸行上演了“群而攻之”的鬧劇,和區別對待陸資入臺投資的醜劇,終將在兩岸兩岸融合發展中被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所有中國人所恥笑和聲討,也不管蔡當局如何對兩岸經貿往來與互利雙贏疑神疑鬼,對兩岸融合發展橫加阻擋與干擾威脅,對兩岸和平發展與民間交流,都擋不住兩岸兩岸交流合作和融合發展。(台灣網網友:文劍)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