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待遇”説到做到,給最高人民法院打CALL
三月的最後一週裏,兩岸最火爆的新聞莫過於高雄市長韓國瑜訪問大陸,同樣在3月26日還有一件事情,對於臺灣同胞來説也是非常重要,就是最高人民法院出臺印發了《關於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供司法服務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因為這切身影響到臺灣同胞在大陸的權益和保障。
《若干措施》的全文共36條,主要分為四大部分,包含了要堅持公正高效司法,依法保障臺胞臺企各項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要完善涉臺案件的全流程便民利民措施,為臺胞臺企提供優質便捷的司法服務。逐步擴大臺胞參與司法,為廣大臺胞投入國家法治建設創造更好條件。加強涉臺審判執行組織機構建設,不斷提高管理保障水準。以上這四大部分都無疑對於在大陸的臺灣同胞在司法服務上的便利性得到了實際上的幫助,因為兩岸交流30多年來,已經有超過百萬名臺灣同胞常居在大陸各地,在生活、求學、就業和創業上都一定會遇到許多法律問題。一般臺灣同胞覺得得法律離我們很遠不需要太知道,但舉個簡單的例子,只要買東西就會出現民事上的法律行為,因此臺灣同胞一定要清楚認識大陸的法律,因為懂得法律才能夠保障自己的權益。
《若干措施》的36條,是大陸涉臺司法服務上“同等待遇”的具體落實,每一條設計的出發點,真正落實了訴訟不管是原被告,只要是臺灣同胞都跟大陸同胞享有相同的權益和保障。條文提到若是屬於弱勢群體,凡是需要幫助的臺灣同胞,符合條件之當事人相關機構都應該主動提供協助。當中特別還指明若是臺灣被告無辯護律師,法律援助機構都應該指定辯護人為其辯護,這都是彰顯大陸司法服務上“兩岸一家親”的具體落實。
此外更值得關注的是,為配合涉臺法律案件和臺灣同胞生活區域的便利性,從完善網際網路法院、智慧財産權法院等多種法院類型、涉臺案件較多者設立臺灣地區民商法專業機構和涉臺社區矯正專門機構等、分散地區者則可探索跨區集中進行管轄,為臺灣同胞強化了訴訟和執行的便利性,大大加強司法服務和訴訟的效率,節省訴訟當事人打官司的時間。
由此可知,自去年“31條”出臺以來,臺灣同胞的“同等待遇”不僅在各省市得到了落實,如今最高人民法院的《若干措施》的出臺,更彰顯“同等待遇”在各個層面上是説到做到,“兩岸一家親”在各個層面可謂親上加親。(作者:羅鼎鈞,臺生,現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