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富春山居圖》回來看雪吧

2019-02-13 09: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春節期間,一場大雪自北而南飄灑神州,給節日增添了濃濃的年味。望著窗戶外飛楊的雪花,我突然想到了670年前正月裏的那場雪。

  1349年正月,時年81歲的黃公望為友人班惟志畫了一幅《雪山圖》。然而,巧的是,黃公望剛起筆,屋外就開始下雪,如此兩三次,直到畫完成,雪也停止了。這幅現今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被尊為《九峰雪霽圖》的畫上,還記著這次奇緣,黃公望在題記中寫道:“至正九年春正月,為彥功作雪山次,春雪大作,凡兩三次,直至畢工方止,亦奇事也。大癡道人,時年八十有一,書此以記歲月雲。”

  黃公望是元代著名大畫家,為“元四家”(另三家為吳鎮、王蒙、倪瓚)之首。他工書法、善詩詞,50歲後始畫山水。然而,在畫畫上大器晚成的黃公望道法自然,足跡遍及蘇杭山水之間,終在繪畫史上獨樹一幟,對後人形成重大影響。他的畫充滿了他對自然山水的理解,是他的內心情感在山水景物上的投射,物我一體才是他的山水精髓。我們大可想像,在1349年正月一個晚來天欲雪的下午,黃公望開始構思一幅《雪山圖》,他落筆了,雪也下起來了。這是大雪來應和他的創作,還是他畫筆下的雪景在呼喚自然?我感到是江南山水成就了黃公望,黃公望創造了中國山水高境界。

  其實,黃公望留給我們的何止是一件《九峰雪霽圖》,與《九峰雪霽圖》同時創作的《富春山居圖》,更是給後世留下的一座中國山水畫高峰。這幅始於1347年,成于1351年的山水巨作,歷時四年才完成。《富春山居圖》一經問世,就被歷代收藏家視為至寶。也正因為他是山水世界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峰,鑄成了他必定坎坷的身世。最後竟然被燒成兩節,長的那部分被稱《無用師卷》,1949年到了臺灣,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短的那部分被稱為《剩山圖》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今年新春的第一場雪後,人們踩著積雪在上海博物館門前排起了長隊。他們是來觀看“丹青寶筏一一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的。董其昌,中國明代又一個山水畫集大成者。而董其昌當年能突破創作瓶頸,就是師法黃公望的結果。據説當年董其昌見到《富春山居圖》後發出驚呼:“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從此,董其昌不再拘泥于真山真水,不再是自然的奴隸,形成了真正屬於自己的藝術風格。

  為了使人們能全面理解董其昌的藝術生涯,上博館循著董其昌的成長軌跡,把影響董其昌藝術創作的大家作品展示一堂,使這個展覽成為了名家匯萃之地。浙江博物館的《剩山圖》也來了這裡。

  人們在《剩山圖》前流連,想像著富春江的美麗,體會著這個元未偉大畫家當時的心境,仿佛看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背著畫囊走在春天的富春江畔,看他戴著斗笠乘著小舟在江上垂釣,看他順著進山的小徑走向山的深處,看他踩著冬天的積雪向遠處的山峰眺望。這些景象在老人的頭腦裏又形成了一幅幅壯闊的圖景。《富春山居圖》是大自然與黃公望的相互成就,《富春山居圖》離不開這江南的山山水水。

  《無用師卷》《剩山圖》分離後各自走了一條艱難的道路,他們閱盡人們事態炎涼,現在都有了一個好歸處。只是,兩岸人民關心的是,他們何時再合璧而成《富春山居圖》?

  由於兩岸的分離,《無用師卷》和《剩山圖》相隔的何止是一個淺淺的海峽?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給兩岸交流劃上了一道銀河。兩畫雖然曾在2011年于臺北短暫相會,創造了兩岸交流史上的盛事。然而,兩畫真正合璧,在於兩岸人民的心靈契合。就象《富春山居圖》是江南山水與黃公望心有靈犀而成的傳世傑作一樣,《無用師卷》與《剩山圖》的合璧最重要的是兩岸人民的心靈相通。

  希望這一天早日到來,讓完整的《富春山居圖》聆聽這江南風雪飄灑的聲音,讓他與江南的山水一起在江南的風雪中孕育新的生命。(台灣網特約作者:且十)

  (本文為投稿作品,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