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政治方法論研習營簡介 增進兩岸了解
近些年政治學、國際關係、公共管理等學科對於方法論的強調方興未艾。筆者作為一個學生,2013年暑假在宜居的臺北參加了一個政治學計量方法研習營(InstituteforPoliticalMethodology(Taiwan)),獲益匪淺,感慨良多,在此予以簡單介紹,以及增進兩岸的相互理解以及對於臺灣政治方法論培訓的了解。
政治學計量方法研習營(臺灣)創辦于2001年,旨在提高臺灣研究生對經驗研究的興趣,鼓勵其繼續深造,培養下一代方法論人才。最早由牛銘實教授、黃紀教授、林繼文研究員發起,在當時臺灣的“中央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的支援下,在2001年首次開課。2002年‘中研院’政治所成立,吳玉山任所長,在臺灣“科學委員會政治學門”的支援下接辦計量營。
研習營自2004年起每年在三個主題中選其一開設課程,主要包括:類別資料分析(CategoricalDataAnalysis)、跨時資料分析(LongitudinalDataAnalysis)以及微宏觀層次關聯分析(Micro-macroLinkage)。除了主題相關的基礎及進階課程以外,計量營還安排講授基礎核心課程以及統計軟體Stata及R的應用等。
研習營的任課教師主要來自臺灣及美國,近些年一些來自日韓等地的學者也受邀參與進來。研習營主要由臺灣學者任教。這些學者的來源院校不限于“中研院”,還包括臺灣其他大學,如臺灣大學、中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等。這些老師們中的青年教師多具有海外博士背景,其中不乏加州伯克利大學、密歇根大學、華盛頓 聖路易斯大學等世界著名高校。
其中曾經在臺灣高校讀書、往年參加過該計量營、美國名校畢業的任課教師因為有在該計量營學習的經歷,在做任課教師的同時也承擔了學生們的師兄師姐的角色。然而研習營中他們幾乎從未標榜自己的名校光環,更多地表現出對學弟學妹們學習的關切,比如電腦課上演示用計量軟體畫卡通以提高學生興趣的老師會問“還有什麼想畫的嗎”;有的老師會説,可以多向同期授課的他的博士導師多多請教。
研習營在2001年首次開課時為期五天,自2004年起課程時長延長為兩周。以2013年的研習營為例,這兩周多的時間在“中研院”集中住宿和授課,免學費、免住宿費,上課配備若干名助教等負責入營結營以及期間的安排和課堂輔助工作。研習營期間除提供住宿區免費早餐和課間休息等可供交流的機會外,還提供師生集中免費午餐、有外教參加的晚餐披薩自助、集體外出唱歌和遊玩等活動以增進交流,營隊隊員也經常結伴吃晚餐、遊臺北。這樣不僅使參營人員們增長了學識,也建立和鞏固了情誼。
營員們歷年多以臺灣學生為主體。以2013年為例,除臺灣的學生外,還有兩名大陸的學生(一名在大陸讀博,一名在海外讀博)。臺灣的學生中多在臺灣各地讀書,少數在海外讀書。在臺灣讀書的其中一些人準備申請去海外讀博。藍綠紛爭在臺灣是常態,折射到研習營也是如此。臺灣學員們也恰好一半藍、一半綠。平時聊天也會炮火紛飛,不傷實質情誼的硝煙在空中肆意飄蕩,但那滿腔的怒氣似乎更主要地是在急切地普及一種辯證的態度。這些學員當中的一些人後來申請到獎學金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像當時教我們的一些老師們那樣。(作者:韓瑤,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訪問研究員、都柏林大學歐洲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