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課堂採用“黑科技”,背離了教育初衷

2018年05月20日 15:32:00來源:台灣網

  近日,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學將一款名為“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的科技應用於課堂教學。據了解該系統可實現無感“刷臉”考勤,同時通過攝像頭,還可對課堂上學生的行為進行統計分析,並對異常行為實時反饋。(新浪新聞5月15日)

  新聞一齣,網友針對教育與隱私人權産生了爭議。看起來是創新科技體驗的嘗試,實質上將課堂、學生、環境均暴露在監控之下,所謂系統掃描課堂、分析學生行為,不過是一種背離教育初衷的硬性監督。

  對學生而言,如果單憑機器的數據識別,對學生儀態進行分析,頗具微詞。在監控設備之下,我們可以看到學生閱讀、舉手、書寫、起立、聽講、趴桌子等6種行為,再結合面部表情是高興、傷心,還是憤怒、反感,分析出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狀態。這就好比棋盤中的小棋子,通過大數據分析來判斷學生的狀態,結論也是掃描數據結合系統分析出來的,一切盡在機械掌握之中。教育的本質是教書育人,因材施教。如果一台機器就能解讀學生的喜怒哀樂,是不是學生在面對解讀自己機器時自覺套上偽裝的“面具”,失去了該有的本真?

  對老師而言,當同一單元同一授課內容出現時,系統會提供兩課堂的對比結果。相比之下,如果其中一位教師的分值較低,他便要反觀自己的教學行為,分析導致課堂氣氛不夠的原因。從課堂教學的角度講,評價教師授課水準好壞,學生狀態只是其中一方面,如果稍顯狀態不如另外一班時,就要反思自己的授課,也過於片面了。同樣一個課堂,不同的人聽會有不同的狀態。教師授課最主要的是授課內容如何讓學生接受吸收,這才是最重要的。依靠“黑科技”,是創新了教學形式,實則違背了教學評估的客觀性。

  誠然,在教育的道路上始終都在不斷探索中。但無論怎麼樣,都不能違背教育的初衷,“教”與“育”都不能只靠冰冷的數據去判定,更多的是需要用心交流,才能更好的回歸教育本質。(台灣網網友:楊婧藝)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