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宗祠文化代表的中華傳統美德

2018年05月20日 15:32:00來源:台灣網

  最近幾年,隨著國家的繁榮昌盛,人民生活的富足,家族宗祠文化也逐漸興盛起來,這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人民對家國概念的重視,以及對血肉親情和家族尊嚴的感念。“山高水長不忘來時路”,這也體現了我們真正的民族傳統文化和文化自信。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談家風。習近平為何如此重視家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國家的“家”。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盛讚代表們的事跡“溫暖了人心,詮釋了文明,傳播了正能量,為全社會樹立了榜樣”,充滿感情地“點讚”他們“都是好樣的”!

  家風的形成與興盛,與宗祠文化又水乳交融,一所宗祠代表的是一個家族,一個姓氏,一方老百姓,一個家族又有著特定的家族文化,家族家規,道德信念,以及傳統習俗,約定俗成的儀式、民俗等。

  今年,我的父輩回到老家找到我們宗祠的族長,一起回顧了前輩奮鬥、拼搏,成家立業的歷史,雖然大家早已離開家鄉故土,但是身心依然心繫故土,感念故土的養育,思念逝去的親人、長輩,我的父輩捐出一萬給族長,用於家譜的刊印以及宗祠的恢復,在回顧爺爺一輩在解放前離開家鄉,討生活、惠鄉鄰、幹革命、揚正氣的艱苦歲月,大家惺惺相惜,感慨萬千,我們晚輩也在他們的回憶和感懷中,了解了家族長輩清白的為人,和諧互助的友好親情。

  宗祠文化是中華民族家族文化的前身和雛形,中國人歷來重視家庭和親情,走到哪都不會忘了自己的根,因此宗祠作為大家銘記家族歷史、遷徙歷程、家風道德的重要場所,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一些重要的儀式會在宗祠中進行,例如逢年過節祭拜祖先、家族鄉鄰團聚拜會、選舉家族事務重要繼承人、宣讀家族重要的族規家訓等,從而弘揚中華民族愛國、孝悌、敬業、誠信、友善,勤勞、儉樸等道德風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等,發揚文明道德、和諧友好新風尚。

  在成都境內就保存了好多處宗祠,例如龍泉洛帶鎮劉家大院的劉氏宗祠,巫氏宗祠,新都馬家鎮的楊氏宗祠都是傑出代表,政府這幾年特別重視家風建設,每年春分祭祖時,海內外近千名家族成員都會匯聚而來。宗祠背後承載著湖廣填四川的宏大歷史背景,通過祠堂內的匾額、楹聯、碑記,以及族規家訓,我們可以了解一方百姓生活、遵循的道德軌跡和特別的地方文化,可以看到久違的歷史痕跡,是我們研究傳統文化的活化石。

  不論身處何地,背井離鄉,顛沛流離,艱難打拼,宗祠是中國人認祖歸宗,聆聽家訓,休憩自省,勉勵後人的重要場所,是告訴後輩們不忘來時路的心靈家園。(台灣網網友:白靜)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