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鐵+城市”與“土地經濟”模式的利與弊

2018年05月20日 15:29:00來源:台灣網

  隨著高速鐵路建設同步發展的是高速鐵路車站的建設。高鐵時代的到來,意味著高速鐵路車站將發展成為城市網路的一個中心。高鐵在給中國帶來巨大進步的同時,高鐵站建設與城市化進程結合的“高鐵+城市”模式,暴露出不少的問題,潛藏著不可忽視的社會經濟風險。

  高速鐵路車站的新建,導致車站周邊的土地利用及城市功能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直接影響到整個城市的功能形態。同時,城市對外交通方式向高速軌道交通的轉變也將對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市民生活帶來深刻影響。面對高鐵時代的到來,如何對高鐵站區進行合理規劃,己經成為地方政府和規劃界普遍關注的問題。高鐵站區兼具交通功能與城市功能,能否帶動城市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中國經濟步入“新經濟”,未來的改革之路,向內聚力,謀求發展,只會有兩件事情:其一,加快調整儲蓄和消費的關係,逐步成為內生性的需求大國;其二,促進産業結構升級,加快技術進步和提高投資效率,提升服務比重,産業結構和國內資源稟賦相匹配。站在一個被土地經濟束縛的頭腦來看,其實就是:提升消費能級、大搞固定投資。連結城市群謀發展,高鐵經濟是一劑良藥,但高鐵不是萬能的,與房價關係不大!有人稱“低通時間成本+巨大價差=房價洼地”,但實際上卻造成了環京樓市一片哀鴻,幾萬人的小城鎮庫存量百萬方,所有房企預謀的撈金,結果都變成了“套牢”。

  在迄今為止的地方經濟與城市化發展中,高鐵建設是各地爭搶的重要發展“題材”。對地方來説,高鐵車站為地方城市發展提供了契機,在建高鐵車站的過程中,絕大多數城市都拉開了架式,在離舊城很遠的地方規劃了高鐵站點,以便騰出足夠的空間來發展房地産,以建設高鐵新城來帶動城市建設。在本質上,高鐵車站建設成了“土地經濟”和城市資産經營的一個重要“題材”。在這種定位下,高鐵車站最基本的功能——交通客流的集散,被明顯淡化;而高鐵車站對拉動當地地價、房價的作用,被顯著強化。

  在這種“高鐵+城市”的發展模式下,可以看到,高鐵的基本功能被嚴重“異化”了,在很多城市,高鐵站距離主城區遠達數公里甚至幾十公里,而且從高鐵站到城區的連接交通嚴重不配套,成為交通孤島。高鐵站與城市化“捆綁”的結果,是高鐵站被嚴重的“房地産化”,在很多城市出現了千篇一律的高鐵新城。當宏觀經濟的發展週期放緩,城市化進程放慢,地方債務擴張開始受到約束,企業投資城市建設開始減少時,這種“高鐵+城市”的模式很容易陷入困頓。不僅浪費了很多土地資源,在交通便利性上也打了折扣,不少的城市還因為高鐵新城的架子拉得過大,背上了比較沉重的債務包袱。“高鐵+城市”模式潛藏的風險在逐漸暴露。今後,中國的高鐵與城市發展模式需要調整,這既是對過去發展模式的糾偏,也是在緩解過去積累的風險。(台灣網網友:張飛)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