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才爭奪戰”必須量體裁衣

2018年04月26日 13:06:00來源:台灣網

  去年至今,十多個大中城市掀起了引進人才的“搶人”大戰,各項優惠政策令人眼花繚亂。作為剛剛獲批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西安,在這場“人才爭奪戰”中表現尤其矚目。(3月16日法制晚報)

  誠如報道所表述的,近兩年,全國各地關於人才的“各項優惠政策令人眼花繚亂”,今天,西部某城市出臺多項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明天,東部某城市再出更為優越的人才政策,後天,東部某城市出臺所謂“史無前例”的人才發展舉措。一波接著一波,一浪高過一浪,真可謂後浪高過前浪、一山高過另一山。説句打俏的話,或許各類人才都在為落戶何方而猶豫不決、躊躇未定。

  從“人才爭奪戰”的形勢來看,也是越演越烈。從大範圍上看,有東部、中部、西部三個區域之間的競爭,從小範圍上看,有區域之間的省、市、縣競爭,總體來説,百花齊放、百舸爭流,無處不是人才發展的良好環境,無處沒有人才發展的體制保障。筆者認為,這是好現象,人才發展也是國際競爭的第一資源,樹立人才競爭的國際化概念,是突破發展思維窠臼的理念創新。但是立足地方實際,是不是無止無度的人才競爭都值得提倡呢?筆者以為,不儘然。

  雖説人才是第一生産力,但是人才的發展也必須以客觀現實的經濟發展環境為基礎,簡而言之,什麼樣的經濟基礎決定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用俗話來講,就是“有多大腳穿多大鞋”。在有的地方,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可謂盡善盡美,而且給出的待遇也可謂是“超國民待遇”,但就是引不進人才,原因何在?經濟基礎決定人才發展。不妨設想,即便是高大上的人才來了,想要人盡其才,可能就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因此,人才發展要立足實際、實事求是,不能一味地跟風追求高大上,與經濟發展水準和地方實際需求相匹配才是關鍵。

  縱觀各地“人才爭奪戰”,最搶眼的莫過於從外地招賢引智,給人以“他鄉的月亮總比家鄉的圓”的感覺。國內赫赫有名的名牌大學固然是每個地方的“交戰陣地”,國外市場更是制高點,但是對於和本地科研院所的合作、對於本地潛在人才的挖掘和培養,政策就顯得沒那麼優越。這也暴露出,個別地方的人才發展只喜歡“撿現成的”,其實,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地方人才往往招來了留不住、用不久的原因所在。

  作為“路人甲”,“人才爭奪戰”最大的看點就是人才待遇之爭,但是筆者相信,作為人才本身,待遇並非決定去留的唯一因素。諸葛亮之所以死心塌地地追隨劉備,這其中,劉備凡事都對諸葛亮推心置腹、凡事都尊重諸葛亮是關鍵,換而言之,人才的價值體現、人格彰顯、社會地位才能讓人才從“身在曹營”到“心也在曹營”。所以,人才競爭不能停留在政策和待遇上,更要體現在服務和關愛上,人才總量過大,也必須考慮服務體量是否跟得上。

  總而言之,“人才爭奪戰”不能無止無度,不管是總量掌控,還是待遇支撐,都應該量體裁衣、張弛有度。不能脫離實際一味地去追求大而全,也不能把人才競爭簡單地理解為政策競爭,否則,人才發展就會騙了方向、變了味道。(台灣網網友:李丁喬)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