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網約車“大戰”引發的思考

2018年04月25日 13:45:00來源:台灣網

  一個事業若對社會有益,就應當任其自由廣其競爭。競爭愈自由,愈普遍,那事業就愈有利於社會。網約車的之間就是這樣,網約車平臺的商業模式,決定了需要吸引膽量的司機提供服務,提高自己的運營利潤。在不斷的擴張業務的同時,也必須承擔隨之而來的管理成本。多地計程車市場仍處於混戰後的休整期。無論是從業穩定還是城市發展角度來看,網約車都需要建立規範,避免空心化監管。

  在市場經濟體系下,良性合法的競爭是推動市場不斷進步的動力之源。唯有競爭,才會讓企業專注于創新,不斷提升服務或産品的品質。同時網約車的監管要落到實處市民對出行的三大需求:安全、舒適、實惠,僅僅靠網約車平臺的自我監督是那以實現的。計程車行業市場潛力非常大,入駐的企業也越來越多,運營出現的問題也是很難避免。正度和企業應當聯手解決問題,而不能為私利暗鬥,讓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從網約車市場的發展情況來看,情況恰恰如此。兩三年前,滴滴、快滴、優步三分天下,競爭縱然慘烈,消費者卻獲得了相對優惠的補貼和較好的服務。打車難,一時間變得不再難。打車貴,由於網約車的大量補貼也變得不那麼貴了。正是這樣的市場競爭讓網約車市場異軍突起,百姓多了一種出行的選擇,市場各方共同做大了蛋糕。

  在共用經濟如火如荼的發展狀態下,網約車納入合法化管理的教訓就是,權利的過多干預並沒有解決網約車自身問題的同時,還將一個新興的行業管理到了無法釋放市場空間的地步。所以,政府應當在面對“網際網路+”經濟的時候,多一些包容,至少該此應持以鼓勵創新、創業的態度。至於如何使網約車以及其他網際網路經濟更加的職業化,這應該交由企業,讓其充分競爭,留下來的肯定是適合當前市場。期間出現什麼亂象,才是政府和企業共同監管和市場自我糾正的事情。只有這樣,才會出現更多的新興經濟。

  網約車是共用經濟的一種表現形式,關乎民眾出行。各地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網約車運作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完善網約車政策,讓市民有方便實惠的車輛可打。(台灣網網友:王澤琪)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