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缺芯”之痛呼喚“沒有工作經驗”的創新者

2018年04月20日 22:07:00來源:台灣網

  最近,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商務部宣佈,將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出售任何電子技術或通訊元件,這一禁令為期長達7年,直到2025年3月13日。美國政府此舉是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向中國政府施壓,並借此打擊中國科技公司,進而削弱中國通信産業實力(4月18日新華網)。

  新近北京若干網路軟體等知識密集型行業在招聘人才時打出“應屆畢業生,沒有工作經驗者優先錄用”的口號。看到這二則新聞,筆者不禁發聲:中國有一批以華為、中興、聯想、小米為代表的整機廠,雖然在國內和國際市場風生水起,但在很多核心元器件上,比如CPU、GPU、FPGA、DSP、CIS、RF等晶片上,大量依賴進口。我國“缺芯”之痛,呼喚“沒有工作經驗”的創新者!

  沒有工作經驗也能成為一種優勢?回答是肯定的。我們注意到,網路軟體等知識密集型行業都對創造與創新能力有特別要求,某種程度上可以説,藉此為生。而“沒有工作經驗者”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成規束縛與種種拘囿,因此可能帶來革命性想法。事實上大發明家常常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如愛因斯坦是個小職員,只在業餘時間研究相對論,當他成為職業科學家時,大的學説架構已初具規模,接下來的工作只是修補和完善而已。而他癡迷的統一場論,終其一生也沒完成。喬布斯曾説“擁有初學者的心態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他21歲在自家車庫裏成立蘋果電腦公司,他手中的那個蘋果幾乎改變了全世界,iPhone4風靡中國。所有偉大發明通常都産生在青年時代,原因之一就是當事者還沒有多少經驗,保持著對世界和研究對象新鮮的感覺,可以異想天開。而成熟之後,他們往往就變得拘謹了,也守舊了。

  創新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則是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目標的根本途徑。我國在影響創新能力的各個方面都在快速進步,而且在某些方面具有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優勢,如豐富的人力資源、充裕的資金保障。近年來,隨著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日漸提高,在科技領域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如舉世矚目的載人航太工程、“中國整合蕊片”的突破等標誌著我國在高端技術領域中已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這些成果與我國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相比,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核心技術和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缺乏,使我國經濟至今沒有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增長方式;資源、環境、經濟增長的矛盾長期存在,壓力日益增長。由於過度依賴技術引進,缺乏技術創新,使我國經濟長期處於“低端産品生産國”的地位,在國際上被稱為“世界工廠”,實際上我國就是産品加工或組裝的基地,而不是産品技術研發基地,沒有自主智慧財産權。如果我們不能儘快在自主創新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體系和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經濟發展成本將越來越大,在日趨廣泛的國際競爭中,將越來越被動。世界科技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特別是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中興被“封殺”的現實給國人上了一課,在核心技術上,必須堅持自主研發。與其用舊經驗來束縛人的思想,還不如不要“刻舟求劍”式的經驗。如美國近年來風行的“木匠教學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其實,“木匠教學法”方法很簡單:給孩子們一些木塊和量尺,由他們去量木板的長寬高低,然後拼造一些簡單的物體。這樣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認識了尺子的用途與方法,也理解了線段長短間的加減關係。而教師只是佈置任務和解答孩子們在動手勞動中遇到的種種問題。“木匠教學法”——這種“創造力教育”方法之所以成功,就在於它極大地鍛鍊了孩子們自我發現問題和親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按教師事先規定的方法去做,從而給了孩子們充分的機會發展他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時代的機遇永遠屬於“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的人。期待全社會共同營造有利於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氛圍、制度設計和具體舉措,合力解除“缺芯”之痛!(台灣網網友:王紅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