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40年看變化回鄉之路連接著改革之路

2018年03月19日 18:50:00來源:台灣網 

  3月10日全國鐵路發送旅客724.5萬人次,同比增加59.6萬人次,增長9%,運輸安全平穩有序。全國鐵路發售車票739.6萬張,其中網際網路發售326.6萬張(含手機售票94萬張),佔發售量的44.2%。(人民網3月11日)

  鐵路春運,稱得上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從綠皮車到高鐵;從一票難求到足不出戶的網際網路購票;從人工檢票到人臉識別;從啤酒飲料瓜子礦泉水到高鐵外賣……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春運路上的每一幀影像都記錄著鐵路發展為民眾出行帶來的變化。

  多年來,鐵路以服務人民為原則,沿著中國特色這條路,不僅在提升鐵路服務水準上下足了功夫,提高了列車運作速度,拓寬了購票渠道,提升了服務品質,改善了乘車環境,讓大眾切切實實得到了實惠。

  春運大軍從不到1億人次增長到2017年的29億人次,從一票難求,到實現“網際網路+”出行,一句“走得了”既是百姓所需,更是鐵路之責。如今,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讓中國在世界鐵路行業揚眉吐氣,西成高鐵全線通車讓蜀道從此不再難,全國鐵路運營里程達12.7萬公里,其中高鐵2.5萬公里,佔全球高鐵運營總里程的近七成,成為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

  高速鐵路憑藉其優越性和高效率成為人民群眾的重要出行選擇方式。鐵路建設屢見碩果,高鐵持續投入使用,極大地提高了鐵路現有運能運力,成為了緩解春運壓力的有力法寶。

  品質是服務行業的靈魂。2018年春運,鐵路部門除了關注旅客能不能走得了,更加關注能不能走得好。“用心服務”與“用力服務”只一字之差,兩者的區別卻相距甚遠。售票方式的改進,讓旅客不再通宵達旦地排長隊買票。站舍環境在改善,車站裏商店、咖啡廳等一應俱全,讓旅客無聊等待時有了休閒去處。買票更方便了,乘車更舒適了,家更“近”了。旅途不再是匆忙的,候車室高高挂著的紅燈籠、玻璃上貼著的紅窗花、車廂裏擺著的報刊雜誌,讓旅途多了幾分優雅,幾分休閒。

  運用“網際網路+”思維,精準對接旅客需求,引爆無限創意創造。透過媒體聚焦下的鏡頭,一條充滿科技范的“智慧之路”在新時代中大放異彩。春運40年,從“忍饑挨餓”到“網路訂餐”,從“進站長龍”到“刷臉進站”、從“連夜排隊”到“微信購票”……在一次次改革中,鐵路服務不斷向更加精細化、科學化、智慧化的常態模式轉變,為我們帶來全新的出行體驗。

  回鄉之路連接著改革之路,鐵路春運已經成為流動中國的最好刻畫。唯有繼續發展,唯有不斷創新,唯有真誠服務,才能在春運大考中發揮更大作用,才能贏得大眾更多的認可。(台灣網網友:王田利)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