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微商行業如何告別“成長的煩惱”

2018年03月19日 18:18:00來源:台灣網 

  北京市消費者協會日前發佈的《微商行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産品品質是微商經營中最突出的問題,尤其是“三無”現象比較嚴重;其次是暴力刷屏和退款困難。品質無保障、消費者維權缺失和監管困難成為目前微商行業的發展痛點。(3月11日《北京晨報》)

  微商是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而興起的一種新型商業模式。隨著微信使用越來越普及,微信朋友圈也逐漸演變成了生意場,尤其是前兩年的微商暴富神話,吸引了很多人參與其中,朋友圈裏到處都是賣化粧品、賣養生保健、賣食品茶飲的,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由此而呈現。據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微商工作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微商行業總體市場規模已超過3600億元,全國微商從業者高達1535萬人,持續呈高速增長態勢。

  然而,快速成長的微商,也正在遭遇“成長的煩惱”:此次北京市消協發佈的《微商行業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産品品質、暴力刷屏和退款困難等問題在微商經營中比較突出,品質無保障、消費者維權缺失和監管困難成為目前微商行業的發展痛點。更令人擔憂的是,微商産品“三無”現象比較嚴重:在本次農特産品體驗式調查的6個樣本中,無論是企業微商還是個人微商,産品“三無”現象普遍存在,甚至連生産日期或過期日期都沒有標示,給消費者食用帶來安全隱患。

  不可否認,與普通的電商模式不同,微商模式的買賣行為屬於私下交易,不僅經營範圍廣、隱蔽性強,而且一旦發生商品品質、售後服務糾紛、食品安全等問題,微商可能將消費者拉黑,導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消委會很難受理消費者的投訴。對微商管理、整治存在的現實障礙,也是很多“三無”産品在朋友圈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微信朋友圈淪為“三無”産品的超市,只會讓更多消費者權益受損,嚴重透支朋友圈的信任,污染朋友圈生態,進而毀了微商的未來。

  微商作為網際網路經濟的新模式,對存在的亂象,亟待依法進行監管,不能任其逍遙法律和監管之外。尤其是在“十個好友九個微商”的現實語境下,規範微商經營行為已刻不容緩。一方面,相應的法律法規亟待完善。在現有的法律體系中,針對微商的專門立法還未出臺,但並不意味著微商就游離在法律之外,網路從來不是法外之地,微信朋友圈更不應該是“三無”産品的超市。由此可見,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讓微商在法律的框架內行事,顯得尤為迫切。

  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也應該有所動作,針對網際網路的特點更新和升級監管思路、監管手段,切實擔負起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責任,打造規範有序的微商環境。比如,建立查辦案件的跨地域、跨部門協作機制;比如,對於微商中出現的“三無”産品,無論是企業微商還是個人微商,均一查到底;再比如,引導消費者增強防騙與維權意識等。更為重要的是,對於廣大微商而言,應認真選擇可信賴、有保障的産品來經營,爭當“品質微商”,避免造成被消費者用腳投票的尷尬。

  總而言之,微商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新興行銷模式,因其消除中間環節成本、交易方式簡便,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但微商發展過程中也確實存在一些痛點。雖然“成長的煩惱”再所難免,但如何維護規範有序的微商環境,如何為消費者帶來更放心的消費體驗,這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台灣網網友:丁恒情)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