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態建設”須在精準長效上發力

2018年02月26日 16:00:00來源:台灣網

  藍天白雲、綠水青山等優質生態産品的供給,還遠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緊盯目標、再接再厲,打得更精準、更有力,還要組建“集團軍”。(2月24日人民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人民群眾對此深有體會。然而,邁進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真正的樹立起綠色政績觀,為生態環境建設做出長久的貢獻。

  當前,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仍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仍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人民群眾對乾淨水質、綠色食品、清新空氣、優美環境等生態的需求更為迫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黨的十九大明確將污染防治,作為今後3年要重點抓好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

  現如今,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漸漸自上而下形成共識,制度和監督不斷完善到位。在監督上,去年第四批中央環保督察的8個督察組,分別對吉林、浙江、山東、海南、四川、西藏、青海、新疆等8省區開展了環境保護督察,將問責機制發揮到極致,真正通過督察樹立起了地方領導幹部的綠色政績觀。而在制度上,我國相繼發佈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實施燃煤火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已經完成5.7億千瓦,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1800多萬輛。同時,11萬多個村莊完成環境綜合整治,近2億農村人口從中受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

  可以説,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特徵和基礎。美麗中國建設,既要環境優美,也要生活富美,這樣才能滿足群眾的期盼。只有各地領導幹部從思維上轉變執政觀念,將綠色發展融入到決策中,真正的將生態環境保護同經濟發展協調推進,只有這樣青山綠水才能永駐,金山銀山也不會失去。(台灣網網友:雨露)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