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供給側”改革助力經濟健康發展

2018年01月24日 17:00:00來源:台灣網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可以説,2017年我國經濟的最大亮點是轉型發展的態勢逐漸穩固,在高品質發展上邁出一大步。(1月22日人民網)

  近年來,供給側成為了社會普遍關注的一項大改革,因為其落腳點和著力點都是以民為本,助推經濟更高品質的發展。回顧剛剛過去的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獲得了重大成功,經濟穩步健康增長。在嶄新的2018年裏,相信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經濟穩步向好、人民群眾腰包更足、社會更加和諧將成為一種大趨勢。

  可以説,破解難題,就需要把脈現實、對症下藥,中央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從生産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正是為了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的需求;正是為了提高全要素生産率,推動我國社會生産力水準實現整體躍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利國利民,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是問題倒逼、必經關口,更是大勢所趨、形勢使然。

  當前,我國經濟運作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産和實體經濟失衡。解決這些失衡,仍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想辦法、定政策。我國經濟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始終向振興實體經濟發力、聚力,通過去除沒有需求的無效供給、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打通供求渠道,努力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

  現如今,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的基本面良好。然而,雖然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但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和幹部認識還不到位、適應不太主動、引領基本無為,有的還沒有擺脫“速度情結”“換擋焦慮”的思維定勢,結果行動上自覺不自覺逆向而行。對此,作為黨員幹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就應該多多領會中央精神,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奮力進取、努力開拓,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國家定會更富強,人民定加更富裕,“中國夢”也終將實現。(台灣網網友:雨露)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