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夢想當貧困戶”背後是孩子公德教育的缺失

2018年01月18日 18:38:00來源:台灣網

  “我長大後一定要成為一個貧困戶。”近日,一篇署名為“某貧困縣小學生”的作文《我的理想》,在網路上熱傳。而促使這位小朋友立此“大志”的原因竟然是,一些貧困戶“什麼也不幹,就能享受各種扶持、優待”,讓人“欣羨”(1月10日《北京日報》)。看到這則新聞,筆者不禁發聲:“夢想當貧困戶”背後是孩子公德教育的缺失,諸葛亮86個字《誡子書》值得熊孩子父母深讀!

  諸葛亮,中國歷史上響噹噹的人物。不管是他神機妙算的智慧,還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氣魄,都讓人肅然起敬。這位名垂青史的人物還有另外一個隱藏身份——育兒高手。他在臨終前寫給8歲兒子諸葛瞻的家書——《誡子書》中,僅用86個字就道出了育兒的精髓,抵過上萬本育兒書籍。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家庭是新生一代成長的搖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啟蒙教師。樹立遠大的志向、追求高尚的人格,一直是我國家教的優良傳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忠告孩子不要過於追求功利;“儉以養德”忠告孩子要節儉,審慎理財,量入為出;“非志無以成學”告誡孩子要立志,要有決心和毅力,避免半途而廢;“險躁則不能治性”教育孩子要正確宣泄情緒;等等,諸葛亮教給兒子的道理,今日讀來,依然讓人受益匪淺。雖然,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做人”要求和內涵,但孝敬長輩、勤奮好學、自強自立、勤儉節約、助人為樂、誠實守信等美德卻始終被人們所認可和讚賞。我國古人有句至理名言:“有才無德,行不遠。”一個沒有道德感的人,即使有再多的知識與才華,也難以成材。父母自己如何“做人”,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品行。一個老是對親人、朋友、同事説謊的父母是無法教會孩子“老實做人”的,因為他自己的行為恰恰起到了相反的教育效果。所以,家庭教育重言傳,更重身教。要讓孩子勤快自己須先勤快;要讓孩子賢自己須先賢;要教育孩子廉自己須先廉;要使孩子好學自己須先好學。家長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作為無聲的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發揮教誨作用。

  當然全社會更需形成扶貧“扶志”不“扶懶”的濃厚氛圍,幫助貧困戶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正確觀念,鉚足精氣神、擼起袖子幹、立志拔窮根。只有這樣,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才不會受影響、被扭曲,“長大後一定要成為一個貧困戶”的奇葩理想才不會重現!(台灣網網友:王紅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