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治理白色污染還要多重手段並行

2018年01月15日 14:34:00來源:台灣網

  近日,國家發改委官網開設了“我為塑膠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獻策”專欄,在2018年1月5日至2018年1月31日期間,向社會徵求意見建議。這是繼2008年實施《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産銷售塑膠購物袋的通知》以來,國家層面就防治“白色污染”採取的進一步舉措。

  這是自2008年“限塑令”實施以來,在治理白色污染方面又一次重大的舉措,就目前“限塑令”所取得的成效來看,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濫用塑膠袋的行為,也相應的限制了白色污染的蔓延。但是面對鋪天蓋地的塑膠垃圾,“限塑令”還遠遠不夠,很多人也不會去趟超市還專門帶一個袋子,要想真正治理好白色污染,不僅要“堵”,還要“疏”。

  首先,塑膠袋的便捷實用在目前還沒有辦法完全被取代,價格低廉也是其被廣泛實用的重要原因。要想治理好白色污染,最重要的還是要儘快找到相應的替代品。在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要切實發揮好科學技術服務人民的作用,加大相關研發的經費投入,儘快找到塑膠袋的綠色安全替代品,通過穩定的技術進一步壓縮成本,的做到既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又最大限度的保護的生態環境。

  其次,正確有效的處理塑膠廢品也至關重要。面前我國還沒有形成完成的廢品回收體系,特別是針對塑膠袋的回收,許多廢品站僅僅回收塑膠瓶等物品,對於塑膠袋還沒有形成相關的回收體系。這一方面是因為塑膠袋的回收存在許多困難,主要是沒有先進的技術支撐,塑膠袋的回收沒有辦法進一步利用;另一方面也是我國尚未形成廣泛的垃圾分類意識,成堆的垃圾中塑膠袋是隨處可見,但是要同其他垃圾分離也存在困難。因此,要解決這一難題既要相關技術的支撐,還需要社會大眾的廣泛參與。

  最後,我國民眾的環保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提倡了多年的環境保護,但是現今仍然隨處可見白色垃圾,除開客觀的原因,比如垃圾桶設置不合理等,更重要的還是民眾的環保意識不夠。只有加大宣傳力度,廣泛運用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傳播環保思想,創新開展環保活動,通過社區活動,社會組織的倡導等讓環保意識深入民眾。環境保護需要政府加大政策的落實,更需要民眾的廣泛參與。

  總而言之,治理白色污染光靠政策手段是行不通的,但是光靠“看不見的手”也是行不通的,要正確把握兩者平衡,號召社會廣泛參與,才能還我們一片藍天。(台灣網網友:李清)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