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生態“成績單”捧好發展“金飯碗”

2018年01月10日 15:58:00來源:台灣網

  2017年,對山東濟南市章丘區來説,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老火車站鐵路遺址公園即將建成,濟鋼耐材廠、老毛巾廠、鐵路大修廠等一批保留老廠房遺跡、拓展文創産業空間的城市修補工程相繼實施……共同構成了章丘建設生態文明、推動城市轉型的生動場景。一系列倒逼幹部重視生態文明的制度體系,使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黨委政府決策的每一個環節,成為章丘助推城市轉型的保障。(新華網1月8日)

  “竭澤而漁”終歸是自斷後路。生態文明建設主要是指對受人為活動干擾和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生態恢復和重建,是根據生態學原理進行的人工設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然規律,是自然和人工的結合,達到高效和諧,實現環境、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用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通過一系列倒逼幹部重視生態文明的制度體系,使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到黨委政府決策的每一個環節,既是一項在“保護優先”價值取向下制定的創新性工作,又是以生態“成績單”捧好發展“金飯碗”。

  做足“添綠、親水、近山”文章;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貫穿交通、生態、産業、城鎮“四大提升工程”的內容;幹部政績考核,以“生態成績單”為基礎,“生態分”佔更大比重。誠然,讓GDP變綠、變優,非紙上談兵所能及,關鍵是如何通過調整政績考核機制得以實現。早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就關於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做了部署,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的確,由於地處原因不同,一個地方總有一個地方賴以生存、發展的“金飯碗”。地方管理者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既體現在治理層面,全面加強環境污染防治;也體現在發展層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也體現在理念層面,堅持綠色發展,引領帶動全他民眾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領導幹部的主動作為,才是解決損害生態環境問題“剔骨刀”。為此,在生態環境保護上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歸結起來,就是算政治賬。

  正所謂,有權須有責,權力必須與責任對等。如有權無責或是權大責小,則是與法治精神相違背的。但話又説回來,生態環境破壞的問題,往往不是轉瞬即逝的行為,而是一個持續的結果,往往不是單個原因的突變,而是多個原因的累積。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哪些是不可逾越的生態紅線,哪些是責無旁貸的作為底線等等如是,都是值得厘清的問題。不能簡單地追求GDP增長率,也不完全放棄GDP考核,“關鍵少數”應有關鍵作用,不能糊塗,也不能有任何差池。

  制度的生命力在於實施。追根須得溯源,樹立起綠色的生態政績觀,最迫切的是建立起綠色考核的指揮棒。得從源頭上督促行使公權力的領導幹部,建立起責任意識,對自己的崗位、權力和決策,真真切切地負起責任來。徹底摒棄粗放的傳統發展方式,保護好民眾賴以生存的青山綠水。到那時,不但環境蔥蘢美好,經濟生機盎然,民生亦欣欣向榮。(台灣網網友:魚予)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王鑫]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