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品”雷同,旅遊特色還有啥?

時間:2014-10-14 15:07   來源:台灣網

  國慶假期,各大景區迎來旅遊商品購物潮。然而不少遊客卻發現,一樣的竹雕、一樣的小木刀、一樣的木梳……千百個景區都在賣同樣的“地方特産”,旅遊商品同質化、低端化現象嚴重,讓人提不起購買慾望。(10月7日《人民日報》)

  每到旅遊旺季,在景區附近甚至內裏,都會遇到很多小攤販們的吆喝買賣,打著各地特色的物産不斷充斥的眼簾,山裏人賣起了東海的珍珠,海邊人賣起了關公的大刀……,太多的虛假讓顧客覺得噁心,未上山就已心生厭煩,散心成了“心散”。

  儘管黃金周的人們會遭遇各種不同程度和花樣的“堵”,什麼“車堵”、“路堵”,甚至某地“人滿為患”,但這一些都與人們旅遊在路上的心態和行為有關。人們都説看景不如聽景,但有幾人能夠了解體會?盼著黃金週到來,急巴巴地跋山涉水、披星戴月,穿過了無數人流、車流,來到了心儀的旅遊地,才發現原來景色不過如此,剩下的吃喝、包括旅遊品竟然從南京到北京,從西藏的巴達拉宮蘇杭兩州,居然那些攤位上的商品都一樣,此時才回味那句“看景不如聽景”,心中的美好灑落一地,至此,這一旅遊真的成為了人生中“值此一遊”,無回頭路可走。再加上各種景區的不暢,政策落實不到位,各種宰客、導遊肆意買賣顧客資訊,拉攏顧客拐著彎的買東西、賺外票,旅遊綜合症統統爆發,旅遊變成了“驢遊”。

  到此應該一問,為何遊客在心儀許久的地方,會感到身心俱疲,滿帶豪情去享受節日的愉悅,到頭是花錢買罪受?到底是誰的錯?如果按照價值定律去衡量,花錢所購買的服務顯然沒能滿足遊客的心理落差。

  與此同時,我們同樣看到了許多旅遊區的貧富不均,有的景區門票每到旅遊旺季就大幅提升,包括美食住宿等也是水漲船高,但還有一部分旅遊景區在苦等來客,為了那僅有的杯水車薪去招商引資。可以説,這些現象對待旅遊都有所偏頗。有媒體報道,我國旅遊貿易逆差預期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只求籤證易、不愁沒錢花”,據中國旅遊研究院預測,國慶黃金周旅遊接待人數、旅遊收入有望創下4.8億人次、2700億元人民幣歷史新高,出境遊增幅將大幅領跑入境遊增長。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説。從中可見,對於這些出國的人群來講,他們並不是僅僅處於旅遊,還有更大範圍的購物,“總體上我國出境人數比入境人數少,然而我國出境消費金額要比入境旅遊收入多得多。”研究中國跨境消費的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范志勇副教授説,2013年我國居民出境旅遊每人平均花費1368美元,相當於我國入境旅遊者每人平均消費的3倍左右。“這個數字非常驚人。”

  針對於此,韓日兩國的旅遊部門為了應對中國的國慶黃金周,居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在一些機場、地鐵設置中文標識、導遊,還在一些國人聚集的場所開設免稅便利店等等,而國內的一些旅遊風景管理區,很少能夠想到這些週全的措施和優惠,人氣旺的旅遊景點更多的是提高自己的門票,人氣差的景點就是降低門票,從來沒有為了遊客的需求而改變什麼?總以為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無法改變,這種固態觀念直接影響著那些潛在遊客的選擇意向,既然沒有什麼特色,還有什麼值得去遊玩消費的?一個景區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文化底蘊,沒有相關配套的服務設施和監管機制,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一條道走到黑當然是倒斃。

  旅遊條件差不可怕,怕就怕“邯鄲學步”,學成了四不像,面對很多景區商品和服務上的人云亦云、千篇一律,遊客怎能不心生厭煩?與其同時,看到那些外國旅遊部門的熱情和政策,國內的旅遊部門也該因地制宜了。別拿“假大空”説事,別總拿著提高增減“門票”説事,辜負了本地的山山水水,守著寶山不能招財進寶,那才是最蠢的。(台灣網網友:孫偉)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