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是為了更好的守望和平

時間:2014-07-08 17:02   來源:台灣網

  又是一年7月7日,黨和國家領導人到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隆重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七十七週年。“牢記歷史、珍愛和平、勿忘國恥、圓夢中華。”這是120名青年代表和120名少年兒童代表在紀念館莊嚴的宣誓;這是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堅定意志的彰顯;這是中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強決心和不可動搖的原則立場的宣示!

  77年來,歷史不會忘記。1937年,隨著一聲槍聲跟著另一聲槍響,一顆子彈跟著另一顆子彈飛,一隻腳跟著另一隻腳奔跑,一個人倒下跟著另一個人倒下……..那場由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略戰爭,使人類辛勤勞動多少年的文明成果毀於一旦,多少人慘遭殺戮,多少家庭痛失親人,戰爭的陰影影響了多少代人,軍國主義不僅給世界人民帶來災難,也給本國人民帶來創傷,二戰也讓日本人民深受其害,獲諾貝爾提名獎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名作《海邊的卡夫卡》深沉的情感描寫,讓人黯然神傷,戰爭的陰影在幾代人心中如霧霾一樣揮之不去。

  77年後的今天,歷史的警示仍在,日本右翼勢力卻屢次公然踐踏國際秩序,企圖為侵略歷史翻案。從參拜靖國神社,到解禁集體防衛權;從拋出“侵略未定論”,到對有關慰安婦問題的“河野談話”進行所謂背景調查;從渲染中國威脅,到妄圖拿走我釣魚島……日本右翼究竟想幹什麼?日本要幹什麼?這艘曾經因為自己窮兵黷武而風雨飄搖的小船,將駛向何方?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紀念,是為了警告那些罔顧事實、篡改歷史的人,中國早已不是過去積貧積弱之民族;是為了提醒我們的同胞,銘記先輩們的犧牲,銘記今天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是為了謳歌無數先烈浴血奮戰、窮其生命追求民族自強的精神。

  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擁有五千年文化傳承的文明古國,我們的傳統精神是“仁”,什麼是“仁”?胸懷寬廣就是“仁”,寬厚包融就是“仁”,堅守自己的立場,同時尊重他人的觀點,就是“仁”,發展自己不損害別人就是“仁”。習總書記在2014年的新年講話中談到:70多億人共同生活在我們這個星球上,應該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共同發展。中國人民追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祝願各國人民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真誠希望,世界各國人民在實現各自夢想的過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努力把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建設成為共同的美好家園。這就是“仁”的中國,“仁”的宣言。

  “仁”並不是懦弱,不是退縮,中國還有一句古言“仁者無敵”,一個真正的“仁者”是不可戰勝的,有人説日本不服中國,是因為二戰是美國的原子彈和蘇聯的紅軍打敗了日本,但他們也許沒有認真研究歷史,美國原子彈和蘇聯紅軍只是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滅亡,沒有這些因素,中國人民也會打垮侵略者,而有這些因素也是因為中國站在“仁”者的立場,所謂得道多助。

  縱觀日本的發展歷史,堅持和平,與鄰國關係友好的時候,是其發展的黃金時期,而發動戰爭,侵略擴張的下場都是一敗塗地。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人民友好,世代相傳,唐朝時,日本十三批遣唐使到中國,中國高僧鑒真六次東渡,二戰後兩國人民摒棄前嫌重修舊好,兩國經濟相輔相成,共同的和平發展,讓如今的兩國,一個全球經濟第二,一個全球經濟第三,歷史如鑒,人民不可欺。日本右翼勢力應該正視歷史,坦然承認前人的錯誤,引導日本走和平發展的道路,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援和理解,才能讓日本不面對戰爭的憂慮和恐懼,才能給日本人民帶來永久的光明。(台灣網網友:守望幸福)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