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給了“結紮才能落戶”的行政權利?

時間:2014-06-26 16:23   來源:台灣網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老家在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菖蒲鄉的陳先生,最近想給政策內生育的兒子落戶,但是卻被菖蒲鄉派出所及計劃生育辦要求做結紮手術”。昨晚,尋烏縣委宣傳部向中國之聲發來答覆函,表示相關部門已組成調查組,經過核實,相關單位確實存在違規行為,對報道中提到的問題,將立刻整改。(6月18日中國廣播網)

  近些年來,將計生政策與其他政策“捆綁”的現象屢見不鮮。除了上學、低保之外,各地和計生捆綁的還有醫保、落戶、購房、結婚登記、身份證明等各種“土政策”,而其中運用最多的就是將計生土政策與戶籍制度捆綁的模式。據媒體報道,在貴州、湖南、廣東等地,都出臺過類似的政策,甚至釀成悲劇。比如,今年3月,貴州興義農民王光榮,就因“超生罰款”與入學掛鉤,無法忍受孩子失學,而割腕自殺;湖南武岡一戶貧困家庭,由於超生遲遲申請不了低保,丈夫將癱瘓的妻子“扔”在鄉政府,最後導致“農婦之死”悲劇。然而在悲劇面前,卻沒有對各地的計生土政策起到警醒作用,花樣繁多的土政策依然在某些地方客觀存在。筆者不禁想問,到底是誰給了“結紮才能落戶”的行政權利?

  筆者認為,“孩子落戶需要結紮”這樣的政策,並不是法治社會應有之義。其實,根據法律規定,落戶、就學等都是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任何人都不能進行剝奪。根據《國籍法》和《戶口登記條例》規定,戶口登記部門應該對出生的中國公民予以登記,而不應附加條件。為孩子辦理落戶手續,只需要具備法律規定的相關條件,就可以及時辦理,並不需要以其他土政策為前提。雖然“捆綁式徵收”並未明文出現在各省份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但卻能夠在諸如《生育服務證管理辦法》、地方政府計劃生育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文件中“委婉”規定。因此,這些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並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只是某些地方計生管理部門自創的管理方式。

  雖然遍尋相關法規條文,一切屬於計生捆綁的做法均找不到法律授意與支援。然而,相關地方政府部門未必真不知道,那又為何要等到媒體曝光才來糾正?只能表明,在媒體的關注之外,在一個特定的縣域環境當中,行政權力仍處於某種不可控的狀態。它既不受到各種法規的規束,同樣也不受到公民權利的制約,至於法律規定的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在許多時候也形同虛設。

  當前,中央政府正在推進新一輪簡政放權。然而在審批權大量下放、取消的情況下,地方政府卻憑空臆造一些土審批、土政策,無疑是在開簡政放權的倒車。因此,尋烏縣雖然已經開始整改,但“落戶與結紮掛鉤”事件,不能到此為止。有關方面,應該舉一反三,查一查到底多少土政策還在“無證駕駛”。只有把這些土審批,背後暗藏的越位權力統統“上環”,簡政放權才能真的落地。只有這樣,才能改變計生工作尷尬囧境,維護計生國策嚴肅性,從而彰顯社會管理正能量。(台灣網網友:曾阿良)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