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學校自主招生防止腐敗

時間:2014-06-10 15:48   來源:台灣網

  自主招生淪為“點招”通道,儘管教育部明令禁止“點招”,但一些高校仍然會留出機動名額,對教職工子女、“校董”子女實行特殊錄取。在一些高校,每人每年給高校捐資便可成為“校董”,獲得相應“點招”指標。一企業主稱,他是某知名高校的“校董”,每年向這所高校捐100萬,作為回報,每年學校招生時就會給一個指標。“這個名額可以給自己的孩子、親屬用,也可以送給生意合作夥伴或有所求的官員。”(6月9日《新京報》)

  在這個環節裏,我們其實不該把太多的口水吐到“校董”的臉上,口水原本就不多,還是節約了吐到該吐的地方。表面上看,是“校董”在掀起風浪,其實不然,“校董”也是有付出的,他們每年捐款100萬。既然可以花錢買個“校董”幹幹,既然可以收穫“校董”的美譽,還可以換來實際的果實,有錢的企業家不買個“校董”幹幹豈不是傻子?

  你想,上大學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情。“校董”手裏有了名額,就可以拿著這些珍貴的名額去送人情。而這個人情會是白送的嗎?自然可以送給官員,還來期盼的項目,自然可以送給合作夥伴,以期繼續合作下去。這些企業家都是精明的,他們的錢不會白花,換取的利益遠遠大於自己購買“校董”身份的投入。

  是“校董”因為自己“太懂事”造就了高考的不公平,而背後的問題是這些高校太勢利,是監管部門不幹事。按照,有關規定,高校已經取消了所謂的點招,那麼這些依然在點招的學校為什麼就沒有人監管?而另外一些學校雖然沒有點招了,卻把點招融入到了自主招生裏,我們的監管部門又去哪了?

  最為關鍵的是“校董”的形式是不是允許存在?如果説,實施“校董”辦法的是私立大學,這還能夠説得過去,畢竟私立大學是私人的,他們創辦學校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吸收董事是壯大自己的方式之一。但是,即使是私立學校吸收董事,也不能為害其他考生的利益。因為私立學校的存在也是得益於政策的,也是需要在招生中堅持公平原則的。而問題是,這些吸收“校董”的學校很多都是名牌大學,很多都是政府投資的大學。對於這樣的大學來説,吸收“校董”本來就應該是被禁止的。學校的開支來源於政府,學校的建設來源於財政,教師的工資來源於國家。這些國家建設的學校,吸收“校董”的目的是什麼?

  其實,他們吸收“校董”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説白了,去掉種種環節,這些學校都是拿著公共資源在做生意,在出賣別人公平上學的權力。每年的招生名額是固定的,這些學校拿出部分名額用於點招,用於所謂的自主招生,實際上就是在出賣公共資源。

  近年來,高校腐敗案件多發,今年高考前夕,中國人民大學招生就業處原處長蔡榮生因涉嫌受賄罪被逮捕。經查,蔡榮生在學校特殊類型招生過程中為考生提供幫助,收受賄賂1000余萬元。不知道這起案件中,又有多少“校董”在牽線搭橋?

  不是是“校董”太懂事,其實是監管沒有管好該管的事!(台灣網網友:郭元鵬)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