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長城”緣何變成“泥巴墻”

時間:2014-06-10 15:47   來源:台灣網

  深圳再遭暴雨襲擊,小轎車變身潛水艇,冰箱水裏遊。逢雨必澇,現代都市的地下是怎樣的面孔?深圳的地下管網只能應對一年一遇的標準,而越來越多的極端氣候讓深圳不堪一擊。一座年輕城市的地下管網在洪水面前茍延殘喘苦苦掙扎。三十歲的城市,六十歲的心臟——聚焦深圳地下管網。(6月10日鳳凰網)

  深圳于5月11日便遭遇到2008年以來最大的暴雨襲擊,深圳龍華水浸、內澇嚴重,道路變成“河道”,城市變成“水城”,深圳市發佈最高級別的暴雨紅色預警信號,全市處於暴雨緊急防禦狀態,緣何各地打造的排水管道系統,還是改變不了“水上長城”變成“泥巴墻”的命運,這令我們深思不已。

  一是未能充分考慮城市的發展。深圳市水務局排水管理處調研員陳筱雲説,深圳雖然是中國最年輕的城市,但上世紀80年代,深圳建市初期也是採用了蘇聯的城市建設理念,由於蘇聯降雨較少,排水管道標準較低,這導致深圳排水管道的建設沒有充分考慮未來城市發展。如深圳市龍華新區三防辦主任胡巍就説:“很多都是七八十年代老舊的一些水渠,當時就沒有統一規劃,也有一些明渠直接從房前屋後這些小水溝直接排到路面上去。”

  二是排水系統未得到有效維護與更新。南山、福田、羅湖、鹽田四個主城區一共有3400公里左右的地下排水管道,除了立交橋等重點地段,其中大部分市政道路的地下管道都是按照一年一遇標準建造的老舊管道,而早期建設的管道,品質標準普遍偏低,老化、銹蝕、破碎、內壁結垢等現象現在越來越嚴重。而深圳有關部門對於這些老舊管道,並沒有做好及時的維護與更新,從而導致地下管網遇到大水便腦癱瘓和心肌梗塞了。

  三是城市排水標準立法的落後。2007年,《深圳排水管網規劃》中新的要求規定,對於一般地區,新建造的管道按照兩年一遇的標準進行建造,也就是應對每小時63毫米的降雨量。標準雖然在提高,但與深圳近幾年頻頻發生的每小時上百毫米的降雨量相比仍然顯得力不從心。

  深圳30年的城市因大雨而拷問其60年的心臟,這在全國來看並不算是個例,最近幾年來,每到“雨濛濛”時節,各地曬“看海”的“水上威尼斯”照片層出不窮,如武漢、長沙、重慶和南京等城市也紛紛中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城市的發展力度進越來越大,如何在構建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完成“城市夢”,需要我們政府和社會要多加思考。(台灣網網友:別亞飛)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