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辦成第二個哈佛的啟示

時間:2014-05-06 16:09   來源:台灣網

  在五四運動95週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到北京大學考察,勉勵青年學生“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習近平肯定了北大爭取到2018年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但也要求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不要把北大辦成“第二個哈佛和康橋”,而是要辦成“第一個北大”,讓北大師生深感責任重大。(中國新聞社5月5日)

  習近平提出的不要把北大辦成“第二個哈佛和康橋”,顯示了一位政治家的高瞻遠矚和政治智慧,更體現了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億萬人民的心聲,説出了許多有志之士想説或欲説沒有説出來的真話。

  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往往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品牌抱棄,惟洋是瞻,導致大量民族工業受到挫折和衝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錢再多也沒有用的,特別是要有自己的人才和技術。要想做實現中國夢,必須重新審視中華兒女成為主體和主人。現在動不動花大價錢請外國人設計“中國”,弄出找不到“中國”的尷尬,動不動引進外國的所謂人才和技術,有些甚至是出口轉內銷的,有的甚至是成堆成堆的洋垃圾,帶來無盡的污染和後患。習近平的一席話,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一是理直氣壯地打出中國品牌意識。文化和品牌是一個民族的根。強化中華精神教育,要做中國事,先做中國人。為中國人民服務,為中華民族奉獻。錢學森等人回國效力,鄧稼先等人默默無聞奉獻,都是因為他們有一顆中國心。因此,作為中國大學,首先要培養為人民服務的人才,忠誠于國家和人民的人。做人無德難以遠行,否則不是栽跟頭就是掉鏈子。當然,互信危機造成了巨大的內耗,不相信自己的人才,不相信自己的品牌,民族虛無主義現狀很嚴重,危害也很大,振興民族工業必須從民族互信自信開始。

  二是反思英語帶來的污染。在中國街頭濫用英語,不如讓外國街頭標注中文。我們要少一些東方的威尼斯、洛杉磯、中國的芝加哥這類字眼,而是讓外國人把中國的名字打出去,如:西方的上海、蘇州、深圳、杭州。最近,我在南京街頭掃街尋找南京,結果是慘不忍睹,三天都沒有找到一千個“南京”二字,一個城市如果連自己的名字都不願意寫,還談什麼建設國際化都市,還怎麼走向世界?我們不少地方寧願花大價錢到外國去宣傳,卻忽視了自身的宣傳特別是城市名稱的使用。根據資訊疊加原理,越多記憶越深的特點,中國人還是要多學習上海。其實去過西方國家的人都知道,我們上海浦東遠比他們許多大城市漂亮,硬體軟體都是一流,倒是世界上不少大城市要來上海學學了。做第二個哈佛或康橋,不如做第一個北大,讓北京大學的名字在其他各國各地叫響第二個北大,第三個北大,這才是我們大學的品牌

  三是重提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南京長江大橋是我國工人階級獨立自主建設的第一座長江雙層公鐵兩用橋。因此,我們對外國的東西既要善於學習,更要勇於超越,拿來主義而不是照搬照抄。日本之所以能在戰爭後很快恢復創傷,就在於他們的科技崛起和人才技術能力太強了。文化是第一戰鬥力,科技是第一生産力,高鐵技術就是我們自主創新與學習先進相結合的成果,如今我們的高鐵技術好,性價比高。做為中國人自信心要強,社會主義實踐的優秀方面要傳承,面對西方的滲透破壞要保持高度警惕。古人有訓言:防人之心不可無。他們用戰爭的手段一時難以實現的,卻可以用麻醉的方式把我們捧殺或者騙傷,現在出了這麼多問題,也與前面被捧得雲裏霧裏不無關係,幸好問題暴露得早被我們發現了,可以及時地調整和糾正。即使是包括轉基因技術的不設防,試想西方對我們許多技術都禁止轉讓,轉基因技術這麼好,他為什麼不保護呢?凡事都要動動腦子,貪小便宜吃大虧的事我們已經做得不少,不要再讓溫水煮蛙的事情再持續下去了,否則未來後悔不及的。(台灣網網友:練紅寧)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