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為“養老體制”送上營養餐?

時間:2014-05-06 16:04   來源:台灣網

  5月4日,杭城的一家餐館裏,一位老人走到了客人吃剩的餐桌前,拿起剩下的半根油條塞進兜裏,年輕服務員看後想上前阻止,被餐廳經理攔了下來,經理自掏腰包買了飯和豆漿送給了老人。(5月4日《錢江晚報》報道)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大概意思是贍養自己家中老人的同時不能忘記社會上其他的老人。這與孔子的大同世界觀中的“使老有所依”有一脈相承之妙。二者都同時教育大家要讓社會中的老人老有所依靠,無所牽絆地安享晚年。可是杭城某餐廳中撿客人吃剩食物的這位老人,顯然老年無依無靠,最終淪落到撿拾別人吃剩下的事物,這不禁讓人感到有些心酸。而新聞中報道中的這位傳遞正能量的經理,自己掏錢為老人買上了一份飯和一杯豆漿,這種善良孝順的美好品質,得到大家的稱讚,當然毋庸置疑,但大家似乎都將整個目光聚焦在經理美好的道德品質上,不斷去歌頌讚揚,卻鮮有人去關心一些這位老人,關心一下老人為何會淪落到如此窘況以及如何幫助老人走出窘況。相比之下,筆者認為在經理為老人送上餐飯的同時,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思考一下誰能為我們的“社會養老體制”送上一份營養餐呢?

  老人的撿飯舉動,可能不單單是個例。我們時常會走在街上看到衣衫襤褸的老人沿街乞討;或者是在工地等一些勞動場所看到上了年紀、頭髮花白的老年人還在“賣命”幹活。這樣花甲年紀的他們,原本是應該在家安享晚年,坐享清福的。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從小養大的子女不孝順,沒有盡到贍養老人的義務,這樣的子女必然會遭到批判和譴責。但另一方面也體現出社會養老體制的不完善和不健全,使得老年人在晚年沒有生活保障和依靠。

  現階段的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已經完全超過了新生人口的增長,養老問題自然成為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問題。但是我國的社會養老體制普及面積小,並且還有很多不完善和不全面的地方。對比中美兩國,中國和美國同樣都是採取的相對傳統的社會保險型模式。但美國的養老保險被形象地成為“三條腿的板凳”,由政府、僱主和個人三部分承擔,前兩者佔主要地位。而我國養老保險模式卻絕大部分依靠政府,主要不僅會增加政府的經濟壓力,也使得養老保障體系有著難以言説的缺陷。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更多的是應該學習全球各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取國外養老體制中優秀的部分來彌補我們的不足,使得我們的體制不斷完善。在不斷在探索中,為我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制進行“營養搭配”,烹飪出一份“營養餐”,讓每位老人都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靠”。(台灣網網友:王歐陽)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