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問“科技興邦” 抑或“娛樂至死”

時間:2014-01-20 15:35   來源:台灣網

  在消費主義和娛樂至死盛行的今日世界,有相當一部分國人只關注有趣的事物,對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似乎是漠然置之,毫不過問了。有人斷言,我們所處的時代,已進入了娛樂至死的時代。無聊弱智的電視,無處不在的網路,虛擬世界的遊戲,以及永無止境的微博碎片,將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人生觀、價值觀一一套牢。

  當今中國,娛樂對人的駕馭和控制確乎是無孔不入。各地衛視臺便不約而同地走上了以娛樂相拼的不歸路。勵志、生活、科技、新聞、體育、戰爭……一切的一切,都變成了娛樂的一部分。娛樂功能的淺層次演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畸形發展,使消費主義、享樂主義在極短時間內便大行其道。

  時至今日,我們可以感知,一切公眾話語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無聲無息地被演變。意識形態的潛移默化——那種溫水煮青蛙的手法,誰説不是巨大而尖銳的挑戰?

  近日,在百度貼吧,我看到有人發貼:我在看《最強大腦》。卻有人這樣回復:“我在看殺人漫畫。”“我喜歡看血肉滿地的感覺。”

  應該説,過去的一些日子,中國的投機階層是有所斬獲的,但這種暫時的獲取,不過是一種虛幻的財富。有人這樣説,中國的民企小老闆,掙了錢後無非就做三件事:買地、買山;蓋樓、造墳;養幾個情人。的確,先進生産力製造了大量財富和閒暇,除了“做大做強”,富起來的小老闆們因為知識的缺陷,視野的局限,似乎集體陷入了一種虛幻的、沒有競技實力的富裕。他們一不小心,就會以性消費的方式彰顯他們曾經的拼搏歷程,發酵富裕後的空虛,陷入“娛樂”至死的淵藪。這樣類型的人,有一些小聰明,但終究難以卓越。在國際社會,為科學作出重大貢獻的,幾乎都是清一色的“業餘科學家”,瓦特、貝爾、愛迪生、萊特兄弟、比爾.蓋茨等等,可以説都是緣於民企的科學家。在中國,為什麼就難以找到在小富之後,可以一門心事從事有價值的科學研發的群體呢?是不是終日裏只受了“娛樂心”的牽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自古至今,歌舞昇平、娛樂至上的背後,往往潛伏著深重的危機。難道我們就甘心沉溺于這樣的娛樂氛圍中,無力自拔?甘心作為科技的附庸,而不是科技的主人?難道我們就甘心成為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甘心成為“三片”(肯德基薯片、好萊塢大片、電腦晶片)的俘虜?

  不是,絕對不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語重心長地説:“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中國需要實幹,需要有自己的科學技術,作為一個中國人,決不能一味沉湎在娛樂之中,要以頓悟的姿態走出娛樂的沼澤地,充分尊崇科技,鑽研科技,發展科技,製造出一個大國自身應當具有的科技優勢。(台灣網網友:程應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