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的“隱形輟學”現象值得重視

時間:2014-01-20 15:15   來源:台灣網

  春運折射出當下中國鄉村常見的圖景:田野裏勞作的多是老人和婦女,孩子們大多被父母留在農村。對於留守兒童而言,他們普遍面臨著“爸爸媽媽在哪兒”的問題。據統計,我國留守兒童數量在5800萬以上,由於和父母聚少離多,缺乏監護和關愛,很多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1月16日人民網)

  當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而如何妥善解決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問題更是重中之中。我國九年制義務教育堪稱為民、利民、惠民的典範,這項暖心工程呵護了千千萬萬“祖國花朵”健康成長。近年來,隨著政府投入的加大和一系列政策的傾斜,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輟學現象幾乎銷聲匿跡。可是“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發生於學校之內的“隱形輟學”卻正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漸漸浮于“水面”。這其中的“隱情”,還需我們深入解析。

  “隱形輟學”現象的存在誘因諸多,從貧困、留守流動少年這些“隱性輟學”的多發群體就不難看出。可以想見,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往往是由老年人照顧,而老年人往往是能“帶”但不會“教”。孩子對學習沒有一個理性的認知,甚至腦子裏是一團漿糊,不去上學也就不難理解了。同時,高額的費用也是貧困孩子上學的“攔路虎”,俗話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些孩子普遍心理早熟,情願去打工掙錢補貼家用,也不願意將錢“浪費”在讀書上。除此之外,大千世界的“美麗童話”孩子們更難以抵擋,受到現實主義的影響,“讀書不如賺錢”、“撿垃圾都比讀書強”的觀念在他們心中已根深蒂固。

  誠然,盤根錯節的誘因造成了義務教育階段的“隱形輟學”,但光看到誘因還遠遠不夠,這些問題背後的巨大危害已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隱形輟學”很可能導致孩子們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候發生“跑偏”,以至於孩子道德素質低下,社會責任感差,工作能力缺乏,甚至可能誤入歧途,走入違法犯罪的深淵。與此同時,當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由於文化水準低、缺乏與工作相關的專業知識,很難為社會的建設添磚加瓦,更有甚者,還可能成為危害社會和諧穩定的“定時炸彈”。因此,拆除“炸彈”,于“隱形輟學”的水生火熱中解救孩子已成當務之急。

  “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政府作為輟學孩子的“衣食父母”,更應與社會、學校、家長多方形成聯動,及時出臺具體措施,形成長效機制,做到多措並舉,齊抓共管。為孩子們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確保義務教育落到實處,杜絕“隱形輟學”這樣的悲劇再次上演,還孩子們一個絢爛多彩的明天。(台灣網網友:艾子林)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