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敲詐為何屢屢得逞?

時間:2013-09-09 15:06   來源:台灣網

  近日,江蘇警方破獲系列網路敲詐案件,打掉4個犯罪團夥,抓獲16名犯罪嫌疑人,查處專門用來實施敲詐勒索的“今日焦點網”、“社會焦點網”、“環球視點網”等網站11個。自2011年5月以來,犯罪嫌疑人以采寫了負面新聞為由要求出錢擺平,否則就在網上刊文,不少單位按照要求支付了“封口費”和“贊助費”,涉案金額達300多萬元。(9月8日 《新華日報》)

  騙子的伎倆並不高明,只要稍加核對,就不難發現註冊網站的公司純屬空殼公司,所謂的記者身份更是子虛烏有。然而,面對網路敲詐,當事企業不是主動報警,維護自身權益,而是被騙子牽著鼻子走,甘願花錢消災。背後的個中緣由值得深思。

  正所謂,“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前不久有媒體報道,近兩年在香港、澳門發生了103起利用合成淫穢圖片敲詐勒索特區官員、立法會議員案件,但都沒有成功。正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底氣,使得特區官員議員不屑于敲詐,不輕易上當。反觀國內的一些企業,往往或多或少存在問題。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用來敲詐的負面新聞,涉及企業違規用地、商業賄賂等問題,都是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因此,支付封口費的相關企業,不排除的確有見不得光的貓膩,才不敢報警求助。從某種意義上講,願者上鉤本身或許就是一封自我舉報信。有關部門在敲詐案告破的同時,有必要順藤摸瓜,逐一排查這些企業的底子,不放過每一起“案中案”。

  當然,也有一些企業自認清白。徐州經濟開發區一房地産公司就出示了合法審批文書,證明沒有所寫違規一事。不過,當犯罪嫌疑人稱“越是假的老百姓越願意看”,威脅“如果發到網上將對你們公司形象不利”,企業最終分兩次共支付10萬元了結此事。明明沒有問題,卻還要破財消災,當事企業與其説被騙子唬住了,倒不如説是忌憚于網路的影響力。

  俗話説,“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在網際網路上,好消息傳播快,壞消息傳播更快。一則憑空捏造的負面新聞,往往能吸引眼球,形成圍觀,給當事一方造成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2011年2月17日,一則《內地“皮革奶粉”死灰複燃長期食用可致癌》的網文,令國內乳企股價應聲下跌。儘管農業部當晚在官網上辟謠,但消費者對我國乳製品的信心已然再遭重創。有了這樣的前車之鑒,一些企業難免談網色變,不法分子正是利用這一心理實施敲詐。

  網路敲詐,不僅損害了當事者的權益,更擾亂了網路秩序,影響了網際網路的健康發展。對此,有關部門一方面要嚴厲打擊網路違法犯罪行為,凈化網路環境,同時,規範網路管理,提高準入門檻,依法關停非法網站,維護網際網路的公信力。

  此外,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近年來,一些地區專門成立機構人員,通過“有償不新聞”的潛規則,幫助當地單位和企業壓制化解負面新聞。頗具黑色幽默的是,這起系列網路敲詐案中,恰恰是一些負責協調處理的幹部,與不法分子沆瀣一氣,充當“內鬼”爆料,事後參與分成。如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有關地方和部門應該反思。應對網路敲詐,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出錢消災,求得平安,而是潔身自好,堂堂正正。(台灣網網友 張濤)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