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至23日,習近平的荊楚行,他一路輕車簡從,一路親民務實——如注的暴雨中捲起褲腿考察,烈日的田埂上察看農情,車間把自己當工人,田間把自己當農民,路上把自己當群眾。不僅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交口稱讚,還為我們改進作風樹立了榜樣。
這些小細節傳遞的正能量無數次地感動群眾。習近平的荊楚行,是一面正作風的鏡子,照出了庸懶散黨員幹部的歪風氣;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樣本和活教材,讓黨員幹部看到了什麼是為人民服務,什麼是走基層,什麼是到群眾中去。
為什麼在戰爭時期,我們黨一直堅持走群眾路線,並深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更多情況下,得到了群眾自願自發的理解和支援。因為,那時候的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是真心實意地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根本沒有身份區別,把自己就當成了普通群眾一員,跟群眾吃住和勞動在一起是家常便飯,自然也很容易了解到群眾在想什麼,需要什麼,有什麼困難,然後逐一地去解決,有些問題即便不能即時化解,一般都能得到群眾的理解和支援。
而今在執政時期,我們之所以重塑黨的群眾路線,是因為在少數黨員幹部,甚至在個別領導幹部心中,早已淡化了群眾路線的重要性。
特別是少數黨員幹部有一個錯覺,認為現在是執政時期,一切政治及權力資源屬於國家和政府,人民群眾只是蕓蕓眾生,只需要我們組織領導,不需要我們關心幫助,當好“管理員”,領導和管好下屬及群眾就行,人民至上逐漸淡化。
其實,這些人缺乏一個基本常識,所有的政治和權力資源都是人民群眾賦予的。人民群眾是黨的執政之源,更是執政之基,群眾路線是黨執行的生命線。
偉大領袖毛澤東曾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麼?是群眾;依靠民眾則一切困難能夠克服,離開民眾則將一事無成。”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曾強調:“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繫群眾,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如果脫離群眾,就會被人民拋棄。”中國有句古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説的也是這個道理。
説到底,群眾路線就是解決執政黨的核心問題——權力的來源、權力的行為與權力的制度安排問題。就是我們常説的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繼而實踐權為民所有、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告誡我們無論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忘本——不要忘記人民群眾。
重塑堅持群眾路線既是確立以人為本的題中之意,也是解決當前存在的社會信任不足的有效舉措。
自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來,全國上下極響應,重塑了新形象。但還有少數地方言行不一,説一套做一套,還是沿用過去“三下鄉”的老套路走過場;有的甚至出現了新的“形式主義”歪風,有的班子成員輪番“走秀”,有的熱衷於正能量的宣傳攻勢,有的變大吃大喝為發購物卡,有的把公款旅遊提升為有組織地調研,有的熱情接待而辦事效率低下。就是沒有下功夫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問題。
政治多一絲清風,群眾少一些怨言。要求我們做到,丟掉“官氣”、保持“土氣”,真心實意地走進田間地頭、農家庭院,自然地連起黨群和幹群的情感紐帶,多圍繞“送溫暖、察民情、聽民言、解民困”為中心,説實話、辦實事。杜絕個別幹部“坐在車上轉一轉,隔著玻璃看一看,回到機關談一談”的不良作風。
習近平的荊楚行,讓我們讀懂了,無論幹什麼事情,只要堅持了群眾路線,真正放下架子,與群眾同甘共苦,就能得到群眾的擁護;若是違背了群眾路線,就必然遭到群眾的反對。説到底,群眾對幹部的理解和支援,不是簡單地看給了多少錢和物,而是看交了多深的心和情。
如今交通、通訊發達了,為什麼一些黨員幹部與群眾的距離卻遠了?究其因,主要是對群眾的感情淡薄了,只有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才能把黨的群眾路線走好。正如習近平所説,只要我們對人民有感情、以人民為中心,就一定能把群眾工作做好。
一句話,讓群眾路線來得更猛烈些吧!走好群眾路線就是要像習近平那樣既務實又實惠,既真實又真切,群眾路線實質上是跟人民群眾以心換心。(熊傳東)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