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網路音樂收費,説容易做起來難

2013-03-22 10: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網路音樂告別免費時代,這個日子不會太遠了。3月19日,在第13屆音樂風雲榜年度盛典啟動發佈會上,擔任盛典評委會主席的高曉松爆料稱,7月1日後中國音樂産業將進入全面正版化的時代,網路音樂將開始收費。(3月21日《現代金報》) 

  中國音樂人的確是很辛苦,能出現在大家視線裏且被叫的出名字的歌手僅是少數,更多數人在背後辛苦執著的寫歌唱歌,但就國內音樂收益市場成了無主之地的窘境來看,註定這是條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的道路,而中國音樂人無需自己吐槽,外界就已經知曉做音樂是如何遊走在快樂和痛苦之間的事。 

  3月19日高曉松關於“網路音樂”收費的一席話,恐怕還不是音樂界之春。因為縱觀國內音樂市場來看,可以用積重難返來形容。現在還活躍在舞臺上的歌星,試問哪個是靠唱片收入吃飯的?很多歌手為了打響知名度,甚至都默許了盜版作品的“信手拈來”,然而通過廣告代言、演唱會等附帶模式來維持生計,這種主次顛倒的亂象不是沒有受到過整治,曾經的卡拉OK版權收費就施行過,多年過去了結果如何,恐怕大家都心知肚明。 

  之所以步子難邁,無非就是免費的午餐都已經吃了很多年了,突然間説要埋單,大眾都有點轉換不過來。聽説過手機鈴聲、彩鈴收費的,但是如果對象換成是音樂本身的話,那市場反應基本上是不敢茍同。不説別人,筆者至2000年上網至今,就從沒有付過一分錢網路音樂費,且不説自身覺悟如何,就根本壓根沒人找你收過錢。各大網站都很厚道的、甚至是相當熱情的彈出不少歌曲的網頁連結,慫恿你去欣賞,從而賺取一進一齣的點擊量,每次碰到這樣的情況筆者還甚為不悅,如今聽説風向要變,但竊不以為然。 

  客觀的説網路音樂收費,不僅要版權法等硬體基礎,更重要的是一個音樂匯總平臺的軟體載體。國外比較成熟的音樂模式是在數字音樂方面有一套管理系統,任何下載、點唱都可以通過網路連接到雲端服務系統,而最後用數據來為音樂人和渠道商進行利潤分成。國內要發展到這步,恐怕還只能在觀望中。但是音樂人小柯所説的由音樂網站支付版權費,同時通過網友下載帶動廣告來平衡支出,這比較符合國內流行的網站進行模式。如果單一就靠音樂公司和歌手來承擔音樂販售,不僅專業不對口,而且耗費大量的心神,而如果能和網站達成雙贏模式的話,也許會事半功倍。 

  但有組數據恐怕很是“觸目驚心”,目前已經在操作的網際網路渠道商和音樂人的分賬比例是98:2,音樂版權方處於絕對的劣勢;而在電信運營商方面,音樂人同樣佔不到便宜。如果把音樂勞動者一直壓指在弱勢地位的話,恐怕即便版權正規化,也提不起相關從業者的熱情。 

  中國音樂盈利化道路雖然崎嶇,但終究是有所期待。而最重要的消費者的態度,才是整個變革的重中之重。對於吃慣了大鍋飯的聽者來説,是靈魂深處是抵制掏腰包的,但如果過多的用素質、覺悟等字眼去裹挾民意,恐怕也只能是操之過急。那就走一步看一步吧。 (台灣網網友 謝偉鋒)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扶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