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不相信“教育能改變命運”值得反思

時間:2013-03-20 14:26   來源:台灣網

  2012年度中國主要城市公眾教育公平感調查報告日前發佈,調查顯示24.3%的公眾不相信教育能夠改變命運。 (3月20日 《燕趙都市報》)

  “教育不能改變命運”這麼一句充滿憤世嫉俗之情的怨懟之語,在城市調查之中被圈上了著重號。怎麼看不能算作是實事求是的心語,因為我們很容易提出較真式的的反詰:不相信教育能夠改變命運,那麼什麼能夠改變命運?“拼爹”改變命運?“潛規則”改變命運?

  或然性的問題被硬塞進必然性的答案,結果就是情緒宣泄大於內心表達。答題者的潛臺詞不會是奢求於己無關的社會資源,在任何社會裏都有人因為自身社會資源的不同而在競爭中具備先天優勢。然而,如果公眾對部分優勢者的“羨慕”畸變為“嫉妒恨”,並且這股排斥力已然在社群中佔有相當的比例,那麼需要反思的就不僅僅是公眾明辨是非的能力。

  近年來,教育體制改革的話題消耗了公眾極大的注意力。先有非滬籍女生佔海特因滬籍原因不能完成學業憤而站到輿論風口浪尖,後有各地陸續出臺異地高考改革方案引起網友熱議,而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長對於教育公平的獨特闡述,也使得自己掉進了網路的口水陣。實現教育公平,已然不是整理幾個數據、喊幾句狠話,或是淺嘗輒止地對部分地區敲敲邊鼓就能解決的當務之急。越來越務實的輿論受眾,對於應付了事的形象工程和傷筋動骨的切實改變的判別能力已越來越強。所謂“超兩成人不相信‘教育改變命運’”與其説是憤世嫉俗者的怨懟之辭,不如説是改革參與者們申辯心語。調皮的時代人自有調皮的時代風格,正話反説、真話假説,其所要表達的其實是對當前話題現狀的不滿。

  不相信天花亂墜的數據、不需要雲裏霧裏的術語解讀,只看生活裏切實發生的故事。改變,或是沒改變,其實對於群眾而言是最貼近生活而明白不過的事情。當異地錄取限制的閘門未真正開啟,當高等教育的“水準線”未能真正提高,民眾自然就不信任,不信任而有情緒,有情緒而“不正經”,不正經而調皮。好好的問題不好好回答,好好的話不好好説,明明正浸淫于教育、追求著知識,卻偏偏要説“不相信教育能夠改變命運”、“教育改變不了命運”。其明明白白的潛臺詞是:問題沒解決,我很著急。 (台灣網網友 宋祖禮)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